第十三章 全軍覆沒:北洋艦隊最後一絲希望被黨爭掐滅

進攻威海,日軍傾全國之力

大本營立即決定組建山東作戰軍,從第二軍抽調一部,由留駐本土的第二師團和第六師團組成,在旅大之戰中表現出色的大山巖出任總司令,繼續攻向威海。

此時的日本已經派出了國內的第一至第六師團,本土實際上只剩下了保護睦仁的禦林軍,真是連老本都搭上了啊。

按照大本營制訂的計劃,日軍進攻威海將是進攻旅順的翻版:陸軍必須選擇地點登陸,從後路包抄,再派出聯合艦隊從海上進攻,夾擊北洋艦隊。

伊東佑亨的登陸選擇在離威海30海裏以外的榮成灣,有了旅順的成功經驗,這一次大山巖完全相信伊東佑亨選擇的登陸點。1895年1月10日上午,廣島的50艘運兵船出發了,它們將在伊東佑亨率領的聯合艦隊的護衛下,將3.46萬日軍運往榮成。

兵力分布的秘密

大軍壓境,山東的陸上防衛此時已經顯得尤為重要。朝廷在山東的陸軍兵力為2.1萬人,按照清國軍隊的特色,它們分屬兩位不同的領導。

一位領導是李鴻章,管轄範圍是威海軍港以及劉公島陸軍,兵力五千,而包括榮成在內的山東其他地區1.6萬名士兵,則是歸另外一個人管。

當李鴻章得知新任山東巡撫是李秉衡時,他大叫了一聲——“不好!”

山東巡撫主管著威海之外的山東陸軍,而李秉衡是著名的帝黨新銳人物,被帝師翁同龢(hé)和光緒極為看重,他跟李鴻章大人不僅分工不同,各自的利益集團也不同,一個是帝黨新銳,一個是後黨砥柱,兩人分屬朝廷死對頭的利益派別,就像李鴻章只關心他的“北洋”勢力一樣,李秉衡也只會重點關心山東威海之外的其他陸路防務——丟了威海和北洋艦隊,他沒有多少責任,那是李鴻章的事,在關鍵時刻,李秉衡也不會為了“他李鴻章的威海”而賠上自己的精兵。

在日軍出動前,李鴻章已經得到日軍可能會在榮成灣登陸的情報了。於是他以商量的口吻發電請求李秉衡幫忙加強榮成一帶的防禦,多派些兵過去(榮成是歸李秉衡管轄的),而李秉衡的做法是把這個電報扔在了一邊,然後他向朝廷上了另一道奏折:要求朝廷清算淮軍之前跟日本作戰失敗的責任,將丁汝昌等淮軍敗將處死!

作為帝黨勢力的代表,李秉衡在就任山東巡撫前被光緒皇帝叫到皇宮密談了三次,談話的內容我們無從知曉,但從李秉衡的表現來看,他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拆李鴻章的台。

如果朝廷處置李鴻章的淮軍將領,那麽誰來接替對日作戰的指揮呢?當然是帝黨的人。

大家都爭著搶這個指揮,是不是大家很英勇,爭先恐後地要去抗擊日軍,不惜戰死沙場?我相信有這個原因,但這絕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隱藏在爭奪指揮權背後的秘密裏。

這個秘密就是:爭奪到了作戰的指揮權,相當於爭奪到了軍權!對於皇宮裏的光緒和慈禧,誰把住了軍權,誰將是這個朝廷實際的統治者。

一切的秘密都已經揭曉了。盡管淮軍一敗再敗,從朝鮮敗到了清國,但作為慈禧集團的代言人,李鴻章不得不硬著頭皮上——以便軍權始終在後黨陣營手裏。如果淮軍表現良好,能擊退日軍,哪怕能打上一次的勝仗,作為朝廷中弱勢的帝黨就沒什麽機會。但淮軍太不爭氣,軍事行動的失敗也給了帝黨可趁之機,隨著清日戰爭的進行,帝黨分子一面出動清流言官攻擊李鴻章和淮軍將領,一面尋找機會,伺機奪權!

這是李鴻章大叫一聲“不好”的真正原因。在慈禧的撐腰下,李大人手忙腳亂地向朝廷“保”下自己的這些嫡系。然後,他驚奇地發現了李秉衡做出的兵力部署:

煙台9200人,蓬萊3000人,萊州4000人,而榮成——沒人。

在日軍向榮成灣進軍的過程中,伊東佑亨派出幾艘軍艦開往蓬萊海域,時不時往蓬萊打幾炮。如果我們看一下地圖就會發現,榮成位於威海的南面,而蓬萊位於威海的北面,伊東佑亨正是要達到聲東擊西的效果,誘使山東陸軍誤以為日軍要在煙台、蓬萊一帶登陸。果然,李秉衡似乎上當了,他將重兵集結在了煙台、蓬萊一帶。

李秉衡的兵力分布是大有問題的,即使他沒有預料到日軍會在榮成登陸,那麽,最多的兵力顯然也應該留駐北洋艦隊的基地威海——而不是煙台。但在李秉衡看來,一旦威海有失,那是李鴻章的責任,朝廷會找李鴻章算賬的,而一旦煙台有失,則要由他這個山東巡撫來負責。

李鴻章只好再次發電,幾乎低聲下氣地請求李秉衡“照顧一下榮成”。

於是在日軍登陸前,榮成好歹出現了1800名守軍。人數看上去不少了,但我們需要來了解一下這1800名士兵的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