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自救變法在百日內無疾而終

伊藤博文介入戊戌變法

半個月前,幾乎在徐致靖密薦袁世凱的同時,光緒另外一個智囊張蔭桓也向他推薦了一個人,準確地說是一個日本人——伊藤博文。

在幾個月前(1898年6月)日本國內的一場政治風波中,伊藤博文被迫辭去內閣總理,成為了日本的前首相,著名的下野政治家。而伊藤博文不上班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來到清國,進行參觀和訪問。

老伊為什麽要來清國?如果是因為不用上班了有時間旅遊,相信這個原因是無法令大家信服的,他可以留在日本去夜店泡歌伎(老伊好這一口),也可以去別的國家旅遊,為何一定要來曾經交戰過的國家——清國?

相信大家和我一樣希望搞明白。

而要搞明白這個問題,需要從兩個方面的原因去分析,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國內國際形勢(包括日本的),以下的分析有些簡略,有關故事的詳情我會在以後的時間進行講述,現在讓我們回到1895年清日戰爭以後,這之後發生了很多的事情。

1895年戰後,一份媒體(《紐約時報》)的評論代表了西方各國對清日之戰的普遍看法:“日本人打開了世界的眼,讓人看到了清國真正的無能。”

一年後(1896年),西方國家中又開始大肆流傳一種觀點,這個觀點在我們現在看來很陌生,在當時卻是十分的有名,這就是“黃禍論”。

“黃禍論”的意思是:黃種人是世界的邪惡軸心,世界上的西方白種人必須聯合起來,戰勝黃種人。

“黃禍論”在西方國家中流傳的原因雖然很復雜,但跟清日戰爭也有很大的關系,它正是瓜分清國、把清國變成殖民地的理論基礎之一。

最先行動的是兩個國家——德國和俄國。這兩個國家勾結在一起,暗自支持,達成默契。俄國在1897年支持德國占領青島,建立他們在亞洲的第一個海軍基地;而德國支持俄國占領了遼東半島的大連灣、旅順。

日本人無比憤怒,遼東半島正是俄國迫使他們從《馬關條約》中吐出來的。而對於日本人來說,更加恐懼的是,他們也是黃種人。如何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成為日本迫切的問題。

前面我們說過,這一時期的日本是一個奇怪的國家,它在政治體制上走的是開明專制,是“具有日本特色的資本主義道路”。而奇怪的不只是政治體制,還有一個根本的東西——文化。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國內有兩種觀點,一種以福澤諭吉為代表,主張“脫亞入歐”接受西方文化,全盤西化。福澤諭吉等人認為,日本只有成為一個完全西式的國家,西方國家才會“以兄弟之國待之”,不僅可以從此免受西方人的侵略和歧視,打破“黃禍論”,將來還能參與西方帝國主義陣營,分幾塊殖民地蛋糕。

而另外一種觀點歷史悠久,那就是“中華情結”。

千百年以來,日本都是以中華帝國為學習對象,強大的中華文明和威武的中華帝國徹底征服了這個民族,他們向往中華文化,崇拜中華制度,完全以中華為師。雖然進入近代以後,由清政府統治的中華帝國衰敗了,但這並沒有改變這種“中華情結”,而是產生了變種。

從表面上看,“中華情結”和“脫亞入歐”是完全對立的,但厲害的是這些人雖然思想對立,卻都知道無論哪一方都只有一個根本目的——強大日本。表面上的觀點之爭,實際上是如何強大日本之爭。

這個變種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先用武力征服清國,然後由日本人來統治清國,改造清國,所有的黃種人聯合起來,去對付白種人,這就是後來我們熟悉的那個詞——大東亞共榮圈。

“脫亞入歐”在日本政界很火,“大東亞共榮”卻在軍部大受歡迎,因為這為他們侵略朝鮮和清國提供了方便,能夠把侵略行動轉為“正義”,獲得強大的思想武器。粉絲有間諜荒尾精、宗方小太郎,與軍部關系密切的黑社會“共主”頭山滿,軍部的實權人物山縣有朋、大山巖、東鄉平八郎,等等。這些人酷愛中華文化,沒事就讀讀《三國演義》、《孫子兵法》、四書五經,東鄉平八郎甚至做了一塊崇拜王陽明的牌子掛在身上,時不時就翻出來展示一下。

這些人都是和軍部有直接關系的人,而有一個人,他雖然不是軍方人士,屬於政界人士,卻對“大東亞共榮”深深迷戀,他就是伊藤博文。

在伊藤博文來清國之前,他拜會了睦仁,兩人秘密談了三個小時。這三個小時會談的內容,並沒有在史料中留下記錄,但很顯然,伊藤博文的清國之行,“懷有不可告人的目的”——讓日本的國家勢力向清國朝廷滲透,為將來實現“大東亞共榮”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