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各不相讓

殺死翟讓的秘密

和李淵比起來,楊廣的日子越發不好過。

自從楊廣跑到江都後,京城長安的事務全都交給了年幼的代王楊侑(楊廣的孫子)。在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之下,隋朝已經到了風雨飄搖的境地,在北方只有長安、洛陽等幾座孤城,在江南也只有江都一隅之地。即使是這幾個地方,彼此也被切斷聯系,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孤島。

除了李淵在太原秘密地經營自己的根據地之外,反隋勢力當中的幾個VIP,在自己的努力下,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實在是為隋朝的滅亡,作出了突出貢獻。從某種意義上講,也為李淵成就帝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接下來,我們就介紹其中的幾位超級猛男,看看他們是怎麽打拼的。

第一位猛男:李密。

李密本是楊玄感的部下,楊玄感起兵造反失敗後,李密開始了逃亡的生涯,後來投奔了瓦崗軍。因為李密善於謀略和用兵,得到了瓦崗軍首領翟讓的賞識和重用。他說服翟讓,率領七千精兵攻下隋朝的重要糧倉———興洛倉,招就食饑民幾十萬,起義隊伍迅速壯大。由於李密擅長於謀略,逐步在瓦崗軍內部形成自己的勢力。後來李密獲準建立蒲山公營,翟讓推李密稱魏公,等於將首領地位讓給了李密,以招徠各路反隋武裝。

但是,就在此時,一件事情發生了,改變了瓦崗軍的內部格局。

李密殺死了翟讓!

有很多史書上記載說李密殺死翟讓是因為分財不均、對待俘虜的態度不同等。我認為沒有這麽簡單。當我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在考察瓦崗軍的成長足跡後,我發現李密殺死翟讓有很深刻的原因,下面我就此分析一下。

首先是權力制衡。

翟讓曾經是李密的領導,後來他主動將領導權讓給了李密。雖然李密在瓦崗軍中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力,但是對於翟讓這位曾經的領導,並不能直接下命令,就算是想讓翟讓做什麽事情,語氣也會比較委婉,畢竟,他的領導位置是翟讓推選的,而瓦崗軍的將領們大多是出身貧寒的草莽漢子,或者是隋王朝的低級軍官,在這些人心中,恩義兩字分外重要。翟讓只是曾經做過李密的領導,但是只要有過這回事,李密就無法在翟讓面前擺出領導的架子來,以免給人忘恩負義的感覺。

但是,李密是有野心的,如此翟讓便成了李密的絆腳石。雖然表面上李密是翟讓的領導,但是內心深處,大家依然認為翟讓還是領導,李密的心中肯定會不爽,換了我也會不爽,這就等於翟讓隱性地分解了李密的權力。

僅僅是心裏不爽,還不足以讓李密殺死翟讓,還要靠自身的實力,李密是有實力的。

其次是派系林立。

總的說來,瓦崗軍分為三個派系。

第一派,我稱之為蒲山公營集團。這個集團是李密親手建立的,可以說是李密的嫡系部隊,以秦叔寶、羅士信、程知節、裴元慶四將統率的八千內軍驃騎為主力,輔以裴仁基、王伯當諸將統率的部隊,在瓦崗軍中,是戰鬥力最強、勢力最大的一支軍隊。

第二派,我稱之為老營集團。這個集團主要是以最初隨翟讓在瓦崗起義的老部下為主,其中,左武侯大將軍單雄信,右武侯大將軍徐世都是翟讓的心腹手下,統率著大量士卒。其實力和蒲山公營集團不相上下。雖然翟讓將頭領的位置讓給了李密,但是,他在瓦崗軍中的勢力卻並沒有削弱多少。

第三派,可稱之為變民集團。所謂的變民集團,就是指一些農民、小販。因為受不了官府的壓迫,起來造反,但又沒有形成正規的組織,需要依附規模較大的起義軍。這個集團以孟讓、郝孝德的變民集團,上谷郡(今河北易縣)變民軍王君廓集團,東進的長平郡(今山西省晉城)李文才集團、李德謙集團,魏郡(今河南省安陽)的李文相集團,濟北郡(今山東省莊平)的張青特集團等為代表。變民集團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不能形成一個真正的統一的合力,表面上聽從李密指揮,關鍵時刻是靠不住的,他們依附瓦崗軍就是因為瓦崗軍有糧。這個集團屬於墻頭草的類型,只要能得到利益就行,至於效忠翟讓,還是效忠李密無所謂。

三個派系,不同的想法,蒲山公營集團效忠李密,老營集團效忠翟讓,變民集團無所謂。所以鬥爭的焦點就集中在了蒲山公營集團和老營集團二者之間。

第三,翟讓和李密的追求不同。

翟讓自認不如李密志向高遠,不是打天下的料,這才把頭領的位置讓給了李密,但是,這並非表明他就完全不擔心李密上位之後反過來對付自己。雖然自己對李密有知遇之恩,但正因為他本身有著雄厚的勢力,所以才並不在乎在名義上接受李密的領導。一句話,他只想大塊吃肉,大碗喝酒,有美女就上,有錢財就撈,只要過得好就行了,他並沒有打江山的雄心。由於翟讓的存在,翟讓手下的那些老部下仗著自己的資歷,根本就不理會李密的命令,在打仗的時候只知道躲在後面,分戰利品的時候卻一個個站了出來,奮勇爭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