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內鬥

矛盾的開始

我所說的內鬥,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這就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間的鬥爭,而這場鬥爭最終的結果就是武德九年的玄武門事變,那麽究竟是什麽原因最終導致了這場慘劇的發生呢?

是李世民的野心膨脹還是李建成的心胸狹窄?或是李淵的縱容?

事實上,唐代一共發生過三次玄武門事變,而武德年間的這次玄武門事變因為參與人數眾多、歷史影響深遠所以排在了第一位。

而且一直到今天為止,其中很多不為人知的細節,還有待人們去進一步地探究,總之唐初的玄武門之變客觀上決定了唐朝未來的走向,甚至可以說,後來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就是踩著玄武門事變的鮮血而光耀千古的。

很多人一提起玄武門事變,就會產生這樣一種印象:以李世民為首的正義人士,經過了長時間的殊死搏鬥,終於消滅了以李建成為首的惡勢力集團,從此過上了太平日子。

如果你的印象還是停留在上面這句話時,那麽我要告訴你,你被李世民忽悠了。

事實上,李世民後來當上皇帝後,為了掩蓋殺兄逼父的事實,銷毀了大量的證據,而且偽造了很多史料來美化自己,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歷史的發展,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很多史料記載的細節,發揮邏輯推理的力量,去探尋其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那麽從現在開始,我將和大家一起,撥開歷史的迷霧,逐漸找到那場事變前因後果的真相。

玄武門事變最終能夠發生,一定是李建成和李世民雙方矛盾實在無法調和的結果,那麽我們不禁要問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最早究竟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呢?在翻閱了大量的史料後,我還是相信《資治通鑒》上的記載。

在《資治通鑒》武德二年九月的記載中,有這樣兩段話:

“建成嫉秦王功高,頗相猜忌。”

“復上書諫太子飲酒無節,及信讒慝,疏骨肉,太子不懌,而所為如故。綱郁郁不得志,是歲,固稱老病辭職。”

這裏關於“疏骨肉”的記載是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矛盾產生的最早記載,而巧合的是兩個人產生矛盾的同時正好是劉文靜被殺的前後。在前面敘述“劉文靜案件”的時候,我已經分析了李世民和他父親李淵之間的矛盾。

如此看來,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其實是建立在李淵和李世民的矛盾之上的。也就是說,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是李淵和李世民矛盾的變異。聽起來好像很亂,沒關系,下面我為大家梳理一下。

事實上,在劉文靜被殺後,尤其是在李世民平定洛陽後,李世民的野心已經暴露無疑,這一點在前面我們也說過,而我們無法知道的是,他的野心究竟有多大?在我看來,在李世民的心中絕不僅僅只是想和李建成爭奪太子的地位,其實他的野心是直指皇位。

當皇帝是李世民的目標,問題是這個目標是長期目標還是短期目標?短期目標就是殺掉李淵奪取皇位。長期目標就是奪過太子的地位,擁有皇位的繼承權。李世民並不是白癡,綜合各種因素來看,後者還是比較可行的,當然也是比較穩妥的。

因為在我們這個古老的國度,雖然有著“立嫡立長”的傳統,但是究竟誰能繼承皇位,其結果還是皇帝說了算。縱觀整個中國歷史,很多時候都突破了“立嫡立長”的傳統,那為什麽李淵就不能做到?

當然,要想讓李淵改變立太子的念頭是不容易的。除了李世民要積極表現外,還要寄希望於李建成犯下嚴重的錯誤,從而讓李淵下定決心廢掉他。

不可否認,李世民的表現很積極,在唐朝的全國統一戰爭中,表現得相當出色,這裏邊固然有他通過立功立足朝廷的想法,但我想更多的是他想表現給李淵看,從而證明自己有能力勝任太子的重任。

但是令李世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的積極表現反而讓他走向了一個死角。也就是說立功越多,朝廷越不買賬。歸根到底只有一個原因,李建成的表現也不差。而李建成是李淵的接班人,這一點全國公認,李建成既然沒有犯嚴重的錯誤,那為什麽要廢掉他?不廢掉李建成,就等於承認他的太子地位,那麽除了李淵之外,在朝廷裏不能有任何一個人超過他。李世民也不例外。

所以,李世民立功越多,朝廷越排擠,歸根到底李建成是他無法逾越的一道屏障。

難道真的無法打動父皇嗎?難道李建成永遠不會犯錯嗎?不!我相信他會露出致命的破綻。李世民沉默了,在沉默中他耐心地尋找機會。

一直到了武德七年六月三日,機會終於出現了。這就是被稱為玄武門之變前奏的楊文幹造反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