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開啟貞觀

1、決策

事實上,就在李世民剛剛被立為太子,還沒有正式登基的那段日子,他就意識到自己作為這個帝國的主宰者,應該表現出一種海納百川的姿態,於是他做出了一個決策——赦免太子集團的人。

在玄武門事變之前,原太子集團是李世民的敵人,但是從現在開始,敵人必須要轉變成為我所用,因為要實現大唐帝國富國強兵的夢想,天下和解是最根本的前提。

為此,李世民一紙詔書宣布對東宮集團的人既往不咎,願意跟著自己幹的,保留官位,不願意跟著自己的,發給盤纏,回家養老。

這紙詔書一發布,立即得到了很多人的擁護,很多分散逃亡的原太子集團的下屬軍官,紛紛回到朝廷,表示願意為新朝廷效力,在這些人看來,李世民的赦免詔書,其實是對自己曾經效忠太子的肯定,既然新皇帝已經肯定了自己,那為什麽還死要面子活受罪,敬酒不吃吃罰酒呢?

人只要放下內心深處的結,其實可以活的很灑脫!

按說事情做到這個程度,已經證明了李世民確實是一位十分大度的帝王,但是接下來他所做的事情,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氣度不凡!因為他不僅赦免了原太子集團的人,而且對於其中有才能的人加以重用。

在這些被重用的人中,其中有兩個代表人物:薛萬徹和魏徵!

先說薛萬徹。

這位仁兄在玄武門事變中,提出直接攻打秦王府,差一點壞了李世民的大事,可謂是“罪大惡極”,所以失敗後立即逃往了終南山,成了草寇,但是如果換個角度思考的話,他能提出這個建議,說明薛萬徹是有智謀的,絕不僅僅是一介武夫,對於這樣有才的人,李世民當然是很看重的,所以在玄武門事變之後不久,就向薛萬徹發出了和解信號,希望他回來為朝廷效力。

而薛萬徹也明白,自己的舊主已死,再空談忠義、守節未免過於迂腐,之所以先前逃出長安,是因為怕李世民降罪,現在新朝廷已經接納了他,更何況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的鬥爭本就是皇室內部鬥爭,無論誰當政,自己效力的還是大唐王朝。

基於這種指導思想,薛萬徹最終回到了新朝廷,後來的事實證明,他的決定是正確的,在貞觀時代,薛萬徹實現了每個武將都擁有的夢想——創建軍功!

在不遠的將來,大家會看到薛萬徹將會拼殺於北擊突厥、西討吐谷渾、東征高麗中的戰場上!也許後來連李世民都沒有想到,自己當初的一個決定,會成就一個武將的功勛。

再說魏徵。

魏徵能夠得到重用,除了本身有才之外,簡單說起來是因為李世民看中了他的“耿直”,而耿直的人往往也大多是忠義之士。

玄武門事變的八天後,李世民召見了魏徵,兩個人開始了一段對話,這次對話,李世民第一次正面領教了魏徵的耿直。

“你為什麽要離間我和太子的關系?”

“呵呵!太子要是早聽我的話,也不至於身首異處,更不會輪到今天陛下來當皇帝!”

這一問一答其中暗含很深的玄機!

李世民的問話似乎很唐突,雖然魏徵曾經為李建成提過建議,讓其先下手除掉李世民,但是既然已經做出和解的決定,就不應該如此發問。而魏徵的回答更加具有二杆子精神,頗有些破罐破摔的味道。

難道,李世民召見魏徵就是為了吵架鬥嘴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在我看來,李世民的問話方式其實是有意的試探魏徵,如果魏徵跪地求饒、一通表白的話,也許李世民就此會將魏徵打入冷宮,敢做不敢當的人我想換做誰應該都不敢用。

關鍵時刻,魏徵的耿直脾氣救了他,李世民看重的就是他這點。

坦白直率,不狡辯,不掩飾,這正是李世民所需要的人。

不可否認,貞觀時代的直諫之風,是以魏徵為代表開創的,這一點我們會在後邊詳細說道,也許就像薛萬徹一樣,李世民沒有想到重用魏徵會帶來如此大的回報,但和薛萬徹不同的是,李世民和魏徵的君臣協作將注定成為千古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