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渭水之盟

到達距離渭水2裏的時候,李世民讓大軍停止前進。

“房玄齡、高士廉你們二人各帶兩名隨從與我前往渭水河畔,其他的人在這裏守候,沒有我的命令,不可輕舉妄動。”

李世民這樣部署的目的不言自明,那就是這一仗他並不想打,因為小不忍則亂大謀,一旦開戰,無數黎民百姓將會遭受生靈塗炭,最重要的是這一戰李世民並沒有必勝的把握。

所以,在朝堂對抗執失思力過後,面對突厥的頡利可汗,李世民選擇妥協。

有時候妥協並不是懦弱,而是為了更勇猛的前進!

當然妥協的方式也很重要,至少要贏得對手的尊重!

面對李世民六個人的到來,頡利可汗確實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兄弟,這是唱的哪出戲啊?

投降嗎?不像!開打嗎?怎麽就六個人過來?

可是看到李世民身後大軍旌旗搖擺,頡利可汗的第一反應是——有埋伏!所以,在他的心中,馬上為自己樹立了一個準則,不到萬不得已決不可輕舉妄動!

事實上,李世民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

但是接下來,李世民和頡利可汗兩個人究竟說了些什麽,史書上沒有明確的記載,所以我也不能杜撰,但是我之所以說李世民是選擇的妥協,是因為這個事情最後的結局是——突厥人撤兵了!

要知道,突厥人雖然很野蠻,但絕不是白癡,大老遠的來一趟,絕不可能僅僅是觀光旅遊,不可能任憑李世民的幾句話,就被忽悠回去,所以我猜測在這次談判中,雙方一定是達成了某種協議。

而這個協議的關鍵點就是突厥人可能獲得了某種好處。從以往唐朝和突厥的關系來看,很有可能在這次談判中,李世民答應給突厥人財物,也許是一次性的給予,也許是定期的給予,所以得了好處的突厥人才迅速撤兵,而突厥人可能也向李世民保證,今後不再進犯唐境。

當然,這僅僅是我個人的猜測,至於真相究竟是什麽,我們已經無法知道了。

……

兩天後,李世民與頡利可汗在渭水河畔斬白馬為誓,雙方和解,史稱“渭水之盟。過後,突厥人呼嘯而去。

當然,所謂的政治協議,不過是暫時的握手言和,雙方都明白,一場大戰終將不可避免,不過對於唐朝來講,哪怕是暫時的握手言和也是好的,至少有了一個休養生息的就會。

在李世民的心中,始終不會忘記這次的妥協。

還是那句話,暫時的妥協是為了更勇猛的前進。

突厥人,咱們走著瞧,總會有一天我大唐的鐵騎,將會踏平你的老巢。

也就是從這一刻起,李世民開始下定決心,未來必須徹底突厥的問題,只不過,他現在當然不會想到,三年後,他真的實現了這個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