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封賞惹的麻煩

解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後事問題,等於是向過去畫上一個句號,雖然良心譴責會伴隨李世民一生,但是作為一個國家的皇帝,作為國家的標志人物,李世民必須要全身心的投入國家的建設之中,因為只有讓大唐帝國在他的手中繁榮富強,才能向世人證明自己是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人,否則,所有的人都會懷念那個早已入土的李建成。

為此,他必須奮力的前進,哪怕前邊是刀山火海,李世民一刻也不能停留,還是那句話,擁有權力的同時,也擁有了義務!

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李世民發現,大唐帝國如果真的要實現富國強兵的夢想,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還必須打造一支高效廉潔的管理團隊,目前這個管理團隊,顯然不能讓李世民滿意。

事情的起因是因為一次對群臣的封賞。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九月的一天,李世民為了犒勞從晉陽起兵到現在的老臣和玄武門事變中的功臣,決定對這些人進行封賞,在他的心中當然有個排序,那就是玄武門事變的功臣在老臣之前。

對於這個排序是否合理,是否科學,李世民並沒有征求身邊人的意見,當然這也可以理解,在他的心中,玄武門事變的功臣肯定占首位的。

所以在拿定主意之後,李世民就向這些功臣們宣布了這個結果,其中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個人名列第一,封為國公,實封一千三百戶。

這個結果宣布完,李世民最後說了一句話:“朕敘卿等勛賞或未當,宜各自言”。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如果我的封賞有哪些不當的地方,還請大家為我指出來。很明顯,這是一句客套的話,一般領導在講話的最後,總要和大家客套幾句,說幾句謙虛的話語,其實領導都沒拿這些話當真,所以其他人更不必當真。

大家都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都沒有人發言,但有一個人對李世民的封賞十分不滿,而且在朝堂上公開發飆。

這個人就是李世民的叔叔淮安王李神通。

“陛下,太上皇最初起兵的時候,臣可是第一個起兵響應的,而房玄齡和杜如晦不過是刀筆小吏,為什麽功勞在臣之上?臣不服!”

李神通說罷拱手一揖,反正我說完了,愛咋咋地!

李神通痛快了,李世民郁悶了。

在他看來,李神通的不滿其實是代表一部分人的,和當年劉文靜表達的不滿一樣,做了皇帝的李世民其實也是十分忌諱功臣炫耀功勞的,李世民敏銳的察覺出,這是個十分不利的傾向,如果不加以控制,後果將不堪設想。

所以在李神通發飆過後,李世民開始發話:

“當初太上皇起兵時,叔父第一個響應確實不假,但我想叔父這樣做,也是為了自保吧!叔父說自己有功勞,這個我認為是值得商榷的,和竇建德作戰叔父全軍覆沒,鎮壓劉黑闥,您望風而逃,請問您的功勞有多大呢?”

既然你撕破臉皮,那就別怪我揭你的老底!

想依靠皇族的長輩身份跟我擺譜,那是搬著梯子上天——沒門!

這番話可以說是毫不留情,當著文武眾臣將李神通奚落成大紅臉,作為皇帝,按說李世民完全可以為李神通留些情面,先在朝堂之上把事情敷衍過去,然後私下裏再說這個事情,何況李神通還是自己的長輩。

那麽我們不禁要問,李世民為什非得當眾奚落李神通呢?

他這麽做有必要嗎?

在我看來,李世民奚落李神通,絕不是逞一時的口舌之快,而是有著很深思考的。

他之所以這麽做,其實是想震懾一部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