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調整班子

1、大討論

李神通事件過後不久,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十月的一天,李世民召集文武眾臣開會,這次會議討論運用什麽樣的“施政理念”如何治理天下的問題。

由於篇幅所限,我就不把討論的全部內容都寫出來了,如果我都寫出來,相信大家也沒有耐心看下去,我只把其中精華的內容寫給大家看。

李世民引起話題:“天下經歷了長時間的動亂,現在剛剛太平,治理起來如果想很快看到成效並不容易啊!”

魏徵應答:不對!大亂之後,其實更容易治理,這就好比餓了很長時間的人更容易吃飽一樣。

李世民接著說:你的意思我明白,可是現在天下這個樣子,我看即使善於治理的人,想要看到治理的成效,估計也得在一百年之後,大亂之後,能指望很快就看到成效嗎?

還是魏徵回答:陛下所說的情況,一般是這樣,但是聖人治理天下,只要上下同心,三年就可以看到成果,這話孔子曾經說過。

“嗯!愛卿所言及是啊”李世民對魏徵的回答表示滿意。

但是在眾臣中,有一個人站出來反對魏徵的說法,這個人就是時任尚書右仆射的封得彝。

“我反對!自從上古以來,人心逐漸的惡化,所以到了秦朝主張用嚴刑峻法治理,漢朝是王霸之道互相雜用,不是不想治理好天下,只是很難做到罷了。魏徵是書呆子,如果采用他的方法,國家只能是越來越亂。”

“封大人!你的說法未免過激,有一個詞叫‘易代不治’,就是說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治理方法,所以大亂之後很可能會出現大治,歷史上的黃帝、顓頊、商湯、周成王等,不都是在大亂之後達到大治嗎?如果按照的你說法,人心逐漸惡化,那現在也就不存在人了,基本上只剩下鬼了。”魏徵緊跟著反駁。

封得彝無言以對。

這次討論其實發言的人很多,大部分人傾向封得彝的觀點,只有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少數人傾向魏徵的觀點,姑且不論雙方觀點的對錯,事實上,這場討論已經超出了日常商討國事的範疇,因為它在不經意間已經演變成唐初兩種政治路線的鬥爭。

那就是究竟該用“王道”還是用“霸道”來治理天下的問題。

一個主張仁政治理,一個主張嚴刑峻法鎮壓!

表面看起來,雙方的觀點都很有道理,都有各自的理論依據,但是主張用“霸道”治理天下的人,顯然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皇帝李世民的想法。

從後來的貞觀之治來看,李世民用的是“王道”,有人說剛一開始的時候,;李世民心裏也是沒有準譜的,只是聽了魏徵的建議後,才采用的“王道”,對於這仲說法,我是不太贊同的,至少我認為這實在小看了李世民。

李世民出身高貴,有文化,有思想,對於歷史上的經驗教訓,可謂是爛熟於心,秦朝主張用嚴刑峻法,十五年就滅亡了,漢朝傾向於“王道”治理,而立國四百余年,這一切李世民肯定是知道的,而目前就好像當年秦漢的局面一樣,面臨著大亂之後該怎樣治理的問題,你說他主張用哪種方法呢?

在我看來,李世民召集眾臣討論這個問題,其實是為了試探眾人,其實他的心裏早已經下定了決心,只是想通過這次討論,看看究竟有誰不符合自己的施政理念,很可惜只有少數人比較符合,這實在讓李世民很是失望,於是他決定調整權利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