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追?還是不追?

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十二月三日,李世民詔令右仆射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統帥兵部尚書、積石道行軍總管侯君集,任城王、鄯善道行軍總管李道宗、涼州都督、且末道行軍總管李大亮、岷州都督、赤水道行軍總管李道彥、利州刺史鹽澤道行軍總管高甑生和歸唐的東突厥契苾何力等軍進擊吐谷渾。

在這份長長的名單中,有兩個人是值得注意的,一個是李靖,另一個就是侯君集!

李靖作為大唐第一名將,讓他統帥三軍是沒有爭議的,但此時的李靖已經是六十五歲的高齡,在此之前,老將李靖正在家中休養,所以對於是否啟用李靖,李世民有些為難,因為李世民實在擔心李靖的身體,萬一在征途上李靖有什麽閃失,這個遺憾將是永遠無法彌補的。

但是當李靖知道唐軍將要大舉征討吐谷渾的消息後,主動請纓出戰,他明白,這是皇帝李世民被尊為“天可汗”之後的第一戰,這一戰絕對不容有失。

軍人!當馬革裹屍,棄屍於草野之間!

在李靖的心中,自己的生命早已和戰場緊密相連!

這是李靖最向往的一戰,因為這一戰,大唐的威名會遠播四方。

這也是李靖的最後一戰,經歷了一生戎馬生涯,也確實該歇歇了!

候君集,豳州三水(今陜西旬邑土橋鎮)人,以武勇自稱,很早就追隨李世民南征北戰,多立戰功,歷任左虞侯、車騎將軍,封全椒縣子,在玄武門事變中,他跟隨李世民參與了整個政變的,是貞觀功臣派的重要人物,但是論資歷他是無法和李靖、李世勣相比的。

在貞觀四年北征突厥後,由於文彥博的彈劾,李靖主動辭去了兵部尚書的職務,而繼任者就是侯君集,從貞觀四年一直到貞觀八年,候君集在這個職位上穩穩地呆了四年,可見這個人除了勇武之外,為官之道也是很有一套,要知道能在言官中間屹立不倒,是很不容易的。

而這次李世民讓侯君集跟隨李靖遠征吐谷渾,其實是在有意培養他,李靖雖然能征善戰,但畢竟已是65歲的高齡,大唐的開疆拓土不可能永遠依靠李靖一個人,而候君集又是李世民的嫡系,所以在李世民的心中,有意培養侯君集成為未來大唐第一名將。

李世民確實沒有看錯人,候君集將在這次征途中,表現出一個軍事天才的決斷力和意志力!

李靖帶著四萬唐軍浩浩蕩蕩地向西而去,伴隨著唐軍西進的腳步,時間進入了貞觀九年(公元635年)。

在經過三個月的行軍後,唐軍進入了吐谷渾境地,四月八日,先鋒部隊李道宗部在庫山(今青海湖東南)遇到伏允的主力部隊,李道宗一通板磚拍下來,吐谷渾軍隊損失慘重,伏允當機立斷,燒盡糧草,放棄輜重,帶領部隊輕裝退入沙漠地帶。

準確的說,伏允撤退的方向是柏海(今青海鄂陵湖、劄陵湖一帶),在伏允看來,從庫山到柏海,中間基本上全是荒漠,唐軍一定會像上次一樣,不會貿然進兵,等唐軍撤走,再出來繼續搶。

不知道伏允是否讀過孫子兵法,敵進我退,敵退我進的策略,運用的很是熟練,事實上,伏允的這種做法,的確給唐軍帶來意見上的分歧。

伏允撤退的三天後,李靖帶領大軍在庫山與李道宗會和,會和後,李靖幹的第一件事就是開會。

“諸位!伏允現已退入其腹地,我軍勞師遠征,不可久居於此,是追還是不追,請大家說說各自的看法!”李靖率先發問。

“不能追!”李道宗站起來說道,“伏允撤退柏海,我們不能確定他到底在什麽地方,而且我們現在到達這裏已經算是極限了,再往西走,就是黃河的源頭了,自古以來很少有人到那裏,可以說那裏對於我們完全是陌生的,而且從這裏到柏海,中間全是荒漠,水源也是個問題。”

“你的意思是……”李靖開口問道。

“先前我已重創伏允,相信他不會再騷擾我們的邊境了,我認為應該撤退!”李道宗堅定地說道。

“我同意!”

“我也同意!”

高甄生和李道彥表明了立場。

李靖沉默了,實事求是地講,李道宗所說的方法不是李靖的作戰風格,很長時間以來,無論是東征江淮,還是北征突厥,李靖都習慣去突然襲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敵人徹底擊敗,而按照李道宗所說的,唐軍會失去有利戰機。

李道宗或許不明白,這一戰不僅僅是禦敵於國門之外,而是要將吐谷渾變成大唐領土的一部分。

李靖犯難了,這次出征雖然李道宗是自己的部下,但其皇族的身份,是不能忽視的,王爺發話,是要謹慎對待的,何況李道宗的意見得到了部分將領的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