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承乾的變化

李世民的思考在很多人看來或許有些多余的味道,大唐帝國未來的繼承者當然是太子,這還有什麽疑問嗎?

答案是:有疑問!

因為現在的太子李承乾在李世民看起來,並不適合做自己未來的接班人。

李承乾於武德二年(619)出生在長安承乾殿,所以取名叫“承乾”,年幼時“性聰敏”,武德三年(620)封恒山王,武德七年(624)封為中山王,武德九年(626)十月李世民即位不久,被立為太子。

不可否認,在貞觀十年以前,少年李承乾作為太子表現還是相當不錯的,認真聽取自己的老師太子少師李綱和太子少傅蕭瑀的教誨,忠孝仁厚,虛心納諫。尤其是貞觀九年(635)李淵逝世後的那段日子,李世民由於身在喪期之中,為了培養太子獨自監國的能力,所以這段時間讓李承乾在東宮獨自處理政務,而李承乾也確實沒有辜負老爹的期望,處理政務井井有條,充分表現出了皇帝未來接班人的能力和潛質。

那一年,李承乾17歲。

可貞觀十年後,一切漸漸的改變了,或許正所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18歲後的李承乾表現實在讓人不敢恭維,隨著年齡的增長,李承乾逐漸沾染了一些壞習氣,喜歡聲色、沉迷打獵,漫遊無度,而且變得不在那麽虛心納諫,對自己的老師也不再那麽尊重。

應該說,李世民對諸位皇子的教育問題還是十分重視的,尤其對太子的教育更是重中之重,為此李世民除了讓李綱、蕭瑀等朝廷老臣對太子施教外,還精心選派了於志寧、張玄素、杜正倫等有名望、有才學的官員進入東宮,從各方面去完善太子。

於志寧我們前邊介紹過,是十八學士之一,才學自不必說。同樣張玄素和杜正倫作為貞觀時期李世民一手提拔起來的官員,不僅飽含才學,更是清正廉明之士,而且直言敢諫,李世民就是希望他們能在太子身邊多多提醒太子,以至於避免太子走進歧途。

李世民的期望和一系列的安排,應該說煞費苦心,同樣那些被他派到東宮的官員也確實盡職盡責,可是這些終究是外力,是客觀因素,而決定一個人未來發展走向的,主觀因素是至關重要的。

所有人都希望太子能夠像他的父親那樣,在李世民有一天離開這個世界時,能夠順利的接過李世民手中的接力棒,帶領眾多文臣武將繼續書寫著盛世的繁榮,可現實的確很殘酷,不客氣的講,李承乾有些爛泥扶不上墻。

除了上述的好聲色犬馬之外,此時的李承乾拒絕手下人一切善意的提醒,杜正倫曾經設想用循循善誘的方法,來改變他“不聞愛賢好善”的缺陷,結果反被李承乾以“泄露旨意”的罪名貶官,張玄素也曾經針對他漫遊無度進行過多次規勸,但我們的李承乾每次都是接受建議,但堅決不改。

李承乾作為太子,其一舉一動會比常人更受到關注,當然其中最關注的人當屬李世民,對於自己的寶貝兒子很長時間以來的所作所為,李世民其實心中和明鏡一樣,但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在李承乾一次又一次讓他感到失望時,他一次又一次的不斷期望著,在他的心中,始終重復著一句話,太子還小,總有一天會懂事的。

事實證明:李承乾雖然行為很荒謬,但並不是白癡。

有些事情他還是很會“處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