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李治的秘密

李世民內心很糾結,同樣,李泰內心也很不安,自從和自己父親那番充滿玄機的對話後,李泰一直盤算著接下來該走哪步棋。

李承乾基本已經算是個廢人,目前能和李泰競爭的人只有晉王李治。但你千萬不要認為李治是和李泰一樣打破腦袋也要往爭儲隊伍靠攏的人,事實上恰恰相反,此時的李治真的是無欲無求。

作為皇帝的嫡子,在太子被廢的現實面前,李治難道真的不動心嗎?

有的人認為李治的無欲無求是在作秀,他做出“不爭”的姿態其實是在撈取一種政治資本,是一種韜光養晦的策略,在我看來這種說法並不靠譜。

當然造成李治無欲無求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其覺悟有多高,而是因為他的性格原因。

那麽李治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呢?

歸納起來說,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寬仁孝友!

關於李治少年時期的經歷,史書記載的很少,我們從史書記載的只言片語中,僅僅知道他四歲的時候受封晉王,遙領並州都督,後來進拜右武侯大將軍,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其他的記載。

等到年齡稍長後,關於他的記載依然很少,如果說那個時候他給人們留下過什麽印象的話,也就是他和父皇李世民的一次對話,那個時候李治正在學讀《孝經》,於是李世民問這個寶貝兒子:“這部書中什麽話最重要啊?”

李治回答:“我認為‘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君子之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這句話最重要。”

李世民聞言大悅,說道:“這樣做就可以完全服侍父兄,做一個很賢明的臣子了。”

從李世民的回答中,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他當時對於這位九皇子並沒有過高的期望,只是希望他能做好一個臣子就可以了。這和他評價李泰很像自己時,態度是迥然不同的。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李治是缺少李泰那樣才華的,甚至也缺少李承乾早期代父處理政務的能力。

“寬仁孝友”這四個字如果形容普通的文人學士,或許是個很高的評價,但是用來形容未來登上皇帝寶座的李治,未免有些貶低的味道。其實這四個字不僅僅是李治性格的特征,甚至可以概括李治一生為人處世的基本特點。那麽我們不禁要問,同是李世民和長孫皇後的兒子,為什麽李治的性格跟他的父兄有著截然相反的差別呢?

這個問題,如果想通過史料記載去尋找根源,似乎並不容易,因為現有的史料實在缺少有關這一問題的直接記載,甚至從李治周圍的人身上,也很難找到間接影響李治性格的因素。

但是當我們將諸多史料片段的記載拼接在一起,充分發揮我們的邏輯推理力量,找出問題的答案其實也並不困難。

我們知道李世民是位強勢皇帝,為大唐帝國的建立與鞏固立下汗馬功勞,尤其是在玄武門之變前後,更是顯示出了策劃周密、毫不手軟的特點,顯然用“寬仁孝友“來形容李世民是不合適的,從遺傳學角度來講,李世民對李治性格的形成並無太大的影響。

再看長孫皇後。

長孫皇後為人寬厚,性格溫順,似乎與李治的性格有著某種傳承關系,如果說李治的性格受其生母的影響,當然也很正確。問題的關鍵是,寬厚只是長孫皇後性格的一個側面,我們從長孫皇後一生的經歷中,感受更深的是她的聰慧與明智,而這一點在李治身上體現的卻很少。

也就是說,早期的李治性格似乎存在著某種缺失,具體就是缺少才華,缺少膽略,顯得過於柔弱等等。

這是為什麽?

當我翻遍了諸多史料,進行詳細的剖析後,我將這一切歸為一個原因,那就是長孫皇後過早的逝世。

貞觀十年,三十六歲的長孫皇後因病逝世,那一年李承乾18歲,李泰17歲,而李治只有9歲。

從年齡上來講,李承乾和李泰都已是成年人,對於母親的逝世,雖然心中悲傷,但成年人總是懂得控制自己情緒的,可對於9歲的李治而言,在當時他還缺少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應該說長孫皇後的過早逝世,使李治幼小的心靈受到了嚴重的創傷,我們雖然找不到長孫皇後如何疼愛李治的史料記載,但從長孫皇後去逝時李治哀泣不已,以至於後來因此而落下眼疾,左右皆為之動情的情況來看,母子之間的感情肯定是相當真摯深切的。

一個9歲的孩子在看到母親閉上了雙眼,並且知道永遠永遠也不會再睜開的時候,你能感受到他那種撕心裂肺的痛苦嗎?

所以對於李治性格的柔弱,說句實話,我挺同情他!

他本來應該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依偎在母親的懷抱裏,充分享受著母愛帶來的快樂,九歲的年齡應該是沖著媽媽撒嬌的時候,但是對於李治而言,在貞觀十年的某一天,先前的一切戛然而止,而且永遠不會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