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平衡

侯君集走了,永遠的離開了這個世界,無論結局如何,總算是一種解脫,但對於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來講,只要活著就必須面對人世間的一切酸甜苦辣。

現在李世民的心中就有說不出的苦澀!

目前來看,李承乾被廢已成定局,李泰也不是合適的人選,李世民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帝國的繼承者,那麽這個人該是誰呢?

思維的慣性讓李世民不經意間注意到了最不引人矚目的李治。

李治難道就是個合適的人選嗎?

前邊我們分析過李治的性格,從性格來看,李治的確不是儲君的最好人選,但事實再一次告訴我們,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的確是桓古不變的真理,在貞觀十七年的這場政治地震中,李治的性格其抗震性能堪稱優良。

李世民現在正迫切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在自己死後,如何讓兒子們安安穩穩的生活下去,雖然17年前他發動了玄武門事變,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兄弟,制造了一起千古罕見的兄弟相殘事件,但是當他今天面對自己兒子的你爭我奪時,他卻不希望17年前那場悲劇重演,所以在挑選繼承者時,他就必須考慮一個因素——性格因素。

以李泰的性格來看,如果他當皇帝後,估計會把李承乾挫骨揚灰,而李治則不會,從這一點來看,如果李治上位能夠實現李世民保全兒子們的願望,但這僅僅是個底線,作為一個開創貞觀盛世局面的帝王而言,將這個盛世局面能夠無限的延續下去才是最大的心願。

那麽從這個意義上講,李治還是合適的人選嗎?

如果要弄清這個問題,僅僅從李治個人角度是很難說清楚的,我們曾經說過,一個國家要想正常的運轉,僅僅依靠皇帝是遠遠不夠的,在皇帝身邊還需要一個官僚群體協助皇帝進行決策和執行,在這個過程中官員和皇帝的關系是至關重要的,李世民之所以能夠開創貞觀盛世的局面,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因為君臣關系融洽,通力協作的結果,當然我們不能苛求君臣之間一片歌舞升平,沒有一絲一毫的矛盾,但至少從整體來講,貞觀時代的君臣關系還是以和諧唱主旋律的。

李世民當然希望未來的繼承者最好還能保持這種局面,目前來看,李承乾已經不可能,李泰雖然受到自己的寵愛,但並不能得到大臣的支持,先前褚遂良的進言就證明了這一點,而當李世民將目光注意到李治的時候,他忽然發現李治未來可能會實現自己的願望。

因為李治有一個很重要的支持者,這個人就是長孫無忌!

在這場儲位之爭的大戲中,長孫無忌雖然戲份不多,但絕不應該被忽視,一個是因為他的身份,另一個是因為他和李治的關系。

而這二者卻又有著內在的聯系。

很長時間以來,長孫無忌都是李治忠實的粉絲,不過他這個粉絲並不是發自內心對李治崇拜,事實上,長孫無忌有自己的私心。

唐朝到了貞觀十七年,隨著先前的老臣一個個的逝去,朝廷剩下威望較高又有資歷的只有長孫無忌、蕭瑀、李世勣、房玄齡、褚遂良等人,在這些人中長孫無忌作為李世民的大舅哥,他的身份比其他人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而且才能俱佳,所以在這些人中威望最高。

所以長孫無忌支持李治,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貞觀一朝的大臣基本上都傾向李治,當然並不能代表全部,例如尚書右丞劉洎就是個例外,關於這位仁兄的事情我們在後邊還會詳細說道,暫不贅述。

舅舅支持外甥,這本無可厚非,問題的關鍵是李泰同樣也是長孫無忌的外甥,按照常理來推論,李泰最受李世民的寵愛,長孫無忌本應該更加支持李泰才對,那為什麽長孫無忌偏偏支持不被看好的李治呢?

答案只有一個:李治更加易於控制!

李治的性格注定了他不是個強勢者(至少現在看來是這樣),而長孫無忌偏偏又是個愛權者,雖然在貞觀初年他主動辭去了宰相的職位,但那只是明哲保身的一種策略,這麽多年以來長孫無忌一直都在暗中蓄勢待發,他明白只要李世民活著,自己是不可能大權在握的,只有等到李世民死後,下一任皇帝即位後,自己才有可能出頭,當然前提是未來的繼承者絕不能是像李世民這樣的強勢者。

從這個角度來看,李泰顯然不是合適的人,試想李泰連他老爹都玩弄於鼓掌之間,幾句話感動的李世民熱淚盈眶,要不是在面對李治時偶然疏忽說錯了話,李泰的努力近乎成功,這樣工於心計的人,長孫無忌顯然是不歡迎的,如果李泰真的當了皇帝,相信用不了多久,長孫無忌就會像當年的裴寂一樣,卷起鋪蓋卷遠離長安。

所以,為了實現總攬大權、把持朝政這個宏偉的願望,長孫無忌把所有的賭注押在了李治身上,為了達到心中那個不可告人的目的,長孫無忌很多次請求李世民立李治為太子,一直到李泰的陰謀被發現,長孫無忌終於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