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伏擊

就在李世勣威逼玄菟,李道宗兵進新城之時,贏州都督張儉也在向建安城急進。

建安城的前方就是蓋牟城(今遼寧省撫順市),蓋牟城對於高句麗人來講,是一座重要的城市,因為他是遼東重鎮遼東城的門戶,如此看來,建安城的重要作用就凸現出來了,那就是要想守住遼東城,必須首先從建安城就要設立堅固的防線。

應該說當時高句麗人還是看到了建安城的重要性,所以在該城部署了將近2萬人進行防禦,而且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又從蓋牟城撥出精兵5千增援建安城。

高句麗人的策略很明顯,李世勣和李道宗已經深入遼東腹地,決不能再讓張儉放馬過來。

可結果偏偏是事與願違!

高句麗人增援建安城的5千人,在走出蓋牟城後,不知是行軍導向喝高了,還是領兵將軍腦子進水了,居然走錯了方向,他們沒有奔向建安城,而是向著遼水方向直奔而去。

所以在半路上這5千人正好和張儉的部隊碰個正著,坦白的講,從深入敵軍腹地這個角度來看,張儉手中的人馬並不多,可是這5千人作為被刀剁的鴨子——亂竄,完全成為了孤軍,面對主動送到嘴邊的肥肉,張儉當然不會錯過這個機會。

“給我狠狠的打!”

當張儉聽到偵察校尉的報告後,決定在半路上伏擊高句麗的這5千精兵。

前邊我們提到過,李世民這次遠征遼東,除了唐軍自己的主力部隊之外,還有早先投降唐朝的蘭、河二州的突厥騎兵,這股騎兵雖然人數不多(三千左右),但在開闊地上可以發揮沖擊的威力。

當李世勣率領先鋒部隊渡過遼水挺進遼東腹地時,將突厥這三千騎兵撥給了張儉。

所以這次半路伏擊戰,張儉手中能夠獲勝的籌碼就完全押在了這三千突厥鐵騎上。

張儉明白高句麗能夠派出這5千人增援建安城,說明這5千人還是有戰鬥力的,至少不是酒囊飯袋。所以張儉為這次伏擊戰制定的方針是——迅速圍殲!

李世勣和李道宗都已經啟開得勝,張儉當然也要用勝利來為自己在遼東打響頭炮。

在做出決定後,張儉迅速做出了部署,命令3千突厥騎兵分成三隊,彼此之間距離不到5裏,中軍由張儉率領少量步兵,整個部隊共分為四路,張儉的意圖是以中路的少量步兵引誘敵軍進攻,然後利用突厥騎兵的沖擊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合圍這5千人,力爭就地全殲。

事實證明,張儉的策略很對頭,當高句麗人發現張儉的中軍後,立即發起了沖擊,這些人就像發現了寶藏一樣,揮舞著刀槍向唐軍沖去,全然沒有發現在自己的周圍還有突厥騎兵那冰冷的眼神在死死的盯著他們。

“擂鼓!”

“撤退!”

在高句麗人距離本部中軍還有3裏的時候,張儉下了兩個命令。

表面看起來是兩個自相矛盾的命令。擂鼓應該是前進才對,為什麽會是撤退?

事實上,這兩個命令蘊含兩種含義,擂鼓是信號,撤退是策略。

突厥騎兵什麽時候向高句麗人發起沖擊,完全看張儉的中軍什麽時候擂起戰鼓,而要想讓高句麗人心甘情願的追過來,撤退是最好的方式。

高句麗的這5千人依然毫不顧忌的繼續追擊,當然接下來他們就要面對突厥騎兵的合圍。

在聽到鼓聲後,三路突厥騎兵開始向高句麗人發起了猛烈的沖擊,其中兩路從左右兩側將高句麗人截成兩截,另一路抄襲高句麗人的背後,同時,張儉的中路軍反戈一擊。

這種突然的四面合圍態勢,顯然大大出乎高句麗人的意外,很多人還沒有回過神來時,腦袋和身體已經完全分家。

在經過了將近半個時辰的攻擊後,高句麗的這5千人已經所剩無幾,當然他們的失敗除了過於托大之外,沒有騎兵也是一大原因。

這次伏擊戰雖然是東征高句麗中不大的一次戰役,但卻對當時遼東整個戰場形勢產生了影響。

伏擊戰大勝後,張儉一路殺到建安城下,高句麗人聽到援兵被吃掉後,不敢出戰,張儉包圍建安城,使得該城數萬部隊無法動彈,使李世勣可以放心大膽的進攻蓋牟城。

蓋牟城是遼東城的門戶,防守嚴密。這一仗使李世勣迎來了東征高句麗的第一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