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隱藏的秘密

自古以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確有些無奈,這是做臣子的悲哀。除非有少數幾個猛人拍案而起,將皇帝直接做掉(比如蓋蘇文)。不過在李世民的貞觀時代,尚且無人能夠做到這一點。

所以,面對那三尺白綾,劉洎別無選擇!

但劉洎的死在當時來講,僅僅是個表象,事實上,劉洎的死除了是因為他說了不該說的話之外,其實還隱藏著很深的玄機。

接下來,我們就來分析下,在劉洎之死的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麽?

在弄清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讓我們回望一下貞觀十七年的那場儲位之爭。

在那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李承乾因為種種原因,率先出局,接下來最有希望的就是李泰,而劉洎那個時候恰恰是李泰陣營中的一員,後來李泰因為自己的疏忽,成為了第二個出局者。

最終,在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的力挺下,李治這匹黑馬殺出,並且笑到了最後。

接下來在李治被立為太子後,隨著地位的不斷鞏固,長孫無忌一派順理成章的成為了朝廷中實力最大的一派,同時這一派也勢必會成為未來朝廷的頂梁柱。

而劉洎恰恰不是這一派的人。

不可否認,在李治被立為太子後,劉洎也確實一心一意的輔佐新太子,有的時候還提醒李世民要教育好太子,未來要成為賢君。

顯然,劉洎並沒有將自己曾經支持過李泰放在心上,其實“寬仁孝友”的李治也沒有因為劉洎曾經是李泰陣營的人而排擠打壓他,僅從這兩個人的角度來看,合作還是不錯的。

但問題的關鍵是,朝廷不僅僅是由這兩個人組成的!

事實上,劉洎的命運還掌握在長孫無忌一派的手中,我之所以這麽說是因為在當時劉洎顯得有些勢單力孤。

長孫無忌一派因為未來會成為朝廷的頂梁一派,所以在當時是最受寵、最得勢的一派,他們不允許有任何公開反對者、非暴力不合作者和非本派人士的出現。

而在長孫無忌一派看來,劉洎就屬於第三類人,只因為他曾經支持過李泰。當然,如果劉洎當時的官職不算高,不是什麽實權人物也就罷了,而偏偏劉洎當時是身居高位,而且大有總攬一切大權之勢,對於長孫無忌一派來講,劉洎這樣的人物簡直就是定時炸彈!

所以結論就是:劉洎越受到重用,其實處境越危險!

我猜想,在劉洎當時大展身手之時,長孫無忌一派一定在暗中緊緊的盯著劉洎,並且下定決心找個合適的機會將劉洎往死裏整。

所以,我們也就不難理解褚遂良為什麽會向李世民誣告劉洎了!

但是,長孫無忌一派誣告劉洎,並不能決定他的生死,生殺大權還是在皇帝李世民手裏,那麽疑問就出來了,雄才大略的皇帝李世民真的就相信劉洎就說過那些話嗎?

在我看來,答案是否定的!

我們說一個細節,劉洎在自盡之前,曾經找旁邊的監察人員要過紙和筆,想最後給皇帝寫些東西,但是遭到了拒絕,後來李世民知道後勃然大怒,將相關的人員全都下獄治罪,從這個細節我們至少可以猜出李世民內心深處的想法,那就是賜劉洎自盡並非出自本心。

但李世民為什麽要這麽做呢?

答案是怕引起未來朝政的混亂!

李世民明白除了選好儲君之外,還要為未來的儲君搭建良好的班底,現在長孫無忌一派就是未來的班底,這一點毋庸置疑,所以在這一派忠心耿耿的前提之下,皇帝在某些方面要學會妥協。

比如排擠打壓異己!

我相信當褚遂良向皇帝李世民誣告劉洎的一瞬間,李世民早已經看出長孫無忌一派的心思,只是他沒有辦法,因為他不可能永遠的活在這個世界上,當自己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未來的李治要依仗長孫無忌一派的。為了李唐皇室的未來,他必須要妥協。

所以,李世民殺劉洎是向長孫無忌一派的妥協!

其實,這更是一筆政治交易,皇帝獻出的是良心,長孫無忌一派獻出的是未來的忠心。

而馬周那個現場的沉默不語,更加可以說明,長孫無忌一派已經是朝廷中成勢的一派,所有的人都必須依附這一派,即使是馬周這樣的人也不例外。

正所謂: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劉洎的死其實是個標志,他標志著長孫無忌一派即將登上歷史舞台。在不遠的將來,“長孫無忌”這個讓所有人即崇拜又忌憚的名字,會很長時間印刻在人們的心中,即使是未來的皇帝李治對於這一派都會費些腦筋,當然那個時候李世民已經看不到了!

歸根到底一句話,劉洎其實罪不當死,他其實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原因是他曾經站錯了隊伍,不能否認劉洎一直極力在忘記過去,但長孫無忌一派卻始終不會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