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姿態

無論王毛仲是恩寵還是被賜死,李隆基都是高高在上的皇帝,這場鬥爭對於李隆基來講充其量是清除了一個不安定分子,所以李隆基並不是最受益的人。

史書上記載,高力士此時更受李隆基的寵信,李隆基曾經說過:“力士值班,我睡的安穩。”所以從王毛仲倒台開始,高力士則很少離開朝堂,朝臣呈上的奏章,都先由高力士閱覽,如果是小事情高力士可以不請示李隆基直接做主,當時金吾大將軍程伯獻、少府監馮紹正等很多內廷成員爭相和高力士結拜為兄弟。

用《資治通鑒》上記載的四個字來總結當時高力士的地位,那就是“勢傾內外”!

從很長時間以來受王毛仲的欺壓,到現在的勢傾內外,可以看出這場鬥爭的最大受益者當屬高力士。

而高力士的背後則是整個宦官集團,所以在開元十九年初這場鬥爭落下帷幕之際,其實是宦官集團地位再上新台階的標志。

如果說開元初年宦官的地位開始提高,那麽現在以高力士為首的宦官集團開始掌握了內廷的實權。

問題的關鍵是宦官集團借助皇帝之手清除了王毛仲,已經達到了目的。從李隆基的一貫表現來看,很少誅殺臣子,這一次為什麽卻對王毛仲大開殺戒?而且是在做出貶黜的決定後追加賜死。

王毛仲是走到永州(今湖南永州)時被賜死的,從長安到永州不是個短距離,那我們不禁要問從王毛仲離開京城到永州的這段時間,是什麽原因促使李隆基決定改變主意將他賜死呢?

對於這個問題,史書上沒有明確的記載,所以我們只能發揮邏輯推理的力量,來還原李隆基當時內心深處的想法。

按照常規的邏輯來推斷,一定是王毛仲走後,高力士怕有一天李隆基懷念起王毛仲又將他召回(參看宇文融的經歷),畢竟是曾經的發小兒,所以在李隆基面前想法設法的繼續詆毀王毛仲,讓李隆基將王毛仲賜死。而此時高力士已經成了內廷的一號人物,備受寵信,所以李隆基言聽計從的改變主意賜死王毛仲。

表面上看來,似乎存在這種可能。但如果仔細研究前邊所發生的一切,我們就會發現這種可能僅僅局限於理論。

在高力士慰問完王毛仲回宮如實復命的時候,李隆基表現出了對王毛仲的嚴重不滿,所以高力士才不失時機建議李隆基及時除掉王毛仲。請注意高力士用的是“除掉”兩個字(不早除之,必生大患),而不是“外貶”。換句話說,在那個最能激起皇帝憤怒的的關鍵時刻,高力士已經清楚的表達了自己的意思。

然而在李隆基後來下達的詔書中,將王毛仲判為外貶,也就是說高力士雖然建議殺掉王毛仲,但李隆基並沒有采納,這至少說明在王毛仲離開京城之前,李隆基並不想對這個自幼跟隨自己多年的奴才痛下殺手。

值得注意的是,高力士作為皇帝的貼身人員,能夠很長時間以來得到李隆基的信任和寵愛,並且逐漸成為內廷的一號人物,除了性格溫和,辦事得力之外,一定還是個能夠走心李隆基內心世界的人,至少很多事情必須要揣摩出皇帝的心思,從這個角度來看,在自己清楚的表達殺掉王毛仲的意思,而皇帝陛下沒有采納的情況下,以高力士的性格和經歷來看,他是不可能再厚著臉皮繼續勸說李隆基一定要殺掉王毛仲的。

所以,李隆基追加賜死王毛仲的原因,並不是來自於高力士這個外因,而是在王毛仲離開京城的這段時間,李隆基對這場內廷的風波並沒有停止思考,相反他卻用自己那顆敏銳的心去不斷揣摩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

事實上,在我看來,李隆基改變主意決定賜死王毛仲,是因為他經過冷靜的思考後,感覺應該用實際行動表現出一種姿態,一種讓以高力士為首的宦官們感覺他們才是內廷中獨一無二的姿態。

不可否認王毛仲一黨被貶後,高力士等宦官們更加備受寵信,但從政治鬥爭中摸爬滾打出來的李隆基,深切的明白要想使自己永遠不再受政敵的威脅,唯一的方法就是讓政敵從這個世界上永遠消逝,當年韋皇後、太平公主就是最好的例證,所以換位思考,李隆基能夠體會的到宦官們此時的所思所想。

對於這個問題,絕不是你給宦官們多少賞賜、多少權力就能解決的問題,雖然在王毛仲走後,李隆基說過“力士值班,我睡的安穩”之類的話,我相信這也是再給高力士吃定心丸,但只要王毛仲存在,以高力士為首的宦官集團心中就會一天都不踏實。

因為從王毛仲的經歷中,宦官們已經悟出了所謂的恩寵,猶如皇帝手中的玩物,今天可能是你,明天可能就是他。

而王毛仲現在還活著,只要活著就還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