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決裂

作為皇帝在看待臣子的時候,一般都具有雙重心理,一方面希望臣子能夠獨當一面,成為整個帝國的支撐者,但另一方面他們不希望臣子的鋒芒蓋過自己,更不希望臣子的權力過於集中和長久。

而李隆基看待李林甫就是上述這種心理,不可否認從李林甫成為首席宰相後,李隆基對李林甫可謂是信賴有加,這也是李林甫能夠專權的根本原因。李林甫攻擊太子李亨,雖然是在李隆基的默許下進行的,但李林甫忽略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在和太子李亨的鬥爭中,李隆基會用一種什麽眼光看待自己。

在我看來,李隆基雖然默許了李林甫攻擊太子李亨的行為,但他並不希望李林甫表現的過於生猛,更不希望他露出殘忍嗜殺的本性,這一點從李隆基為李亨辯護就可以看出來,可惜的是,李林甫和李亨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而從某種角度而言,李林甫是處於弱勢的,在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鬥爭中,李林甫必須要亮出獠牙一路的走到黑。

事實上,從李亨成為太子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李林甫會走上一條讓李隆基逐漸疏遠的道路,對於李林甫而言,這是一個宿命,更是他長期專權所必須償還的代價。

天寶九年(750年)四月,在吉溫轉向投靠楊國忠之後,為了表達自己的忠心,吉溫上疏彈劾李林甫的嫡系——時任禦史大夫的宋渾(宋璟之子)貪汙受賄,結果李隆基將宋渾貶出京城。

宋渾作為李林甫的嫡系,本來李林甫應該出面解救他的,可是史料上沒有李林甫解救宋渾的任何記載,從這一點來看,李隆基罷免宋渾,很可能是釋放出了一個信號,那就是隨著楊國忠的漸漸崛起,李林甫已經不再是不可或缺。

李林甫是何等聰明之人,這麽多年來李隆基的一個眼神、一個舉動所透露出來的信息,全都逃不過他的眼睛,現在皇帝陛下已經釋放出了信號,這實在讓李林甫有些坐立不安。

雖然此刻李林甫依然可以在朝廷內呼風喚雨,但內心的焦灼已經讓他感到了自己的處境有些不妙,進而讓他的心中產生了一種強烈的落差感,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壓力的陡增,他那老邁的身體,健康狀況開始每況愈下。

事實證明,李林甫晚年的運氣實在不好,因為此時出現的王鉷事件,將他瞬間無情的徹底擊倒!

作為楊國忠曾經的老領導,王鉷這些年看著他一點點的爬到了自己的頭上心中十分不爽,但王鉷也並非等閑之輩,因為他攀上了李林甫,正是在李林甫的推薦之下,從天寶六年一直到天寶十一年,王鉷從禦史中丞一直升到戶部侍郎兼京兆尹,並兼領二十多個節度使,雖然地位還是不如楊國忠,但也可以稱得上是恩寵日漸隆盛。

有的時候,人的權勢和名望能夠達到什麽高度,輿論的吹捧是很起作用的,而王鉷的經歷恰恰就是典型代表,最初王鉷在處理公務需要簽發時,相關的官員只需要在門口稟報一聲進去就可以了,可是隨著王鉷的官越做越大,相關的官員再想進他的府上可就沒那麽容易了,首先門衛人員要守進門費,進去後秘書人員要收通報費,總之一句話弄來弄去搞的王鉷像大歌星一樣,出場費一路飆升,最後搞的官員們想要進他的府上必須要先拿號排隊,還要預備多種費用以便打點各類人員,有時連李林甫對他都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甚至有些忌憚他。

王鉷雖然人氣飆升,但他並沒有得意忘形,他的弟弟時任戶部郎中的王銲是個兇惡奸險的人,曾經讓術士為自己算命,詢問自己有沒有做皇帝的命,嚇的術士連忙收拾家當一溜煙的逃到遠方,王鉷知道後怕這件事泄露出去會牽連到自己,就讓手下人四處尋找這個術士,在找到後假托個其他的罪名將他打死。

王鉷自認為這件事情做的天衣無縫,但他顯然忽略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這件事情問題並不在術士身上,而在於自己的親弟弟王銲。

終於,王銲再一次為哥哥闖下了大禍。

王銲本來就是人品低劣的人,俗話說得好人以群分物以類聚,他結交的朋友也全是些不三不四的人,其中有個叫邢縡的人是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給他點顏色就想開染坊的主兒,這位仁兄挑唆王銲一起聯合萬騎衛的士兵發動兵變,殺死朝廷的兩大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然後和王銲一同取代他們的位置。

對於這樣的二杆子,我只想說,對待他們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們親自品嘗自己種下禍患所帶來的惡果。

很快,這件事情被人告到了李隆基那裏,李隆基下令讓王鉷和楊國忠帶領人馬去逮捕邢縡等一幹亂黨。

坦白的講,王鉷在接到命令後,反應還是很快的,他意識到自己的弟弟王銲很可能正和邢縡在一起,所以他暗中急忙派人去邢縡家中尋找王銲,在得知王銲確實在那裏後,他緊急的召回了王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