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囂張跋扈

楊國忠充分利用李隆基晚年不斷加深的猜忌之心,和民眾對於李林甫的怨恨之情,果斷出手,從楊齊宣的弱點入手,最終在朝廷樹立了絕對權威,但楊國忠並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他深刻的知道,自己在樹立絕對權威的同時,事實上也等於走上了李林甫專權的老路,既然是專權,那麽就一定會出現反對者,和李林甫當政不同的是,楊國忠在今後所走的道路,是一條名副其實的亂政之路。

李林甫不可否認當年做出過諸多貢獻,而楊國忠則是一步步的將大唐推向深淵!

在楊國忠的權威樹立之後,他始終沒有放松警惕,當年在李林甫和太子李亨的鬥爭中,那個時候沒成氣候的楊國忠始終傾向李林甫,這使得他也成為了太子李亨的政敵,現在隨著自己的得勢,他開始將第一個打擊對象鎖定為李亨,事實上在這一點上楊國忠和李林甫一樣,也是迫不得已而為之,也算是為了自保,同時也是他對清算李林甫之後,再一次樹立權威的機會。

不過,楊國忠在親身經歷了李林甫和太子李亨的鬥爭後,他似乎悟出了一些東西,那就是如果李亨不犯什麽原則性的大錯誤,他的太子之位不會收到動搖,所以在楊國忠看來,自己目前情況下是沒有實力一舉扳倒太子李亨的。

於是,他采用了李林甫曾經用過的方法,從李亨身邊的人手。

當時李亨由於李林甫的三波攻擊,其勢力已經損失殆盡。楊國忠找來找去也知找到了李亨身邊一個不太起眼的人物,時任翰林待詔兼東宮供奉的李泌。

李泌雖然當時是個不起眼的人物,但其家世卻是相當的顯赫,是西魏八柱國司徒李弼的六世孫,不過到了李泌這一代已經家道中落,李泌入仕之前,他始終隱居在嵩山。

李泌在年少的時候就表現出了異於常人的記憶能力,而且廣泛涉獵經史子集,精通《周易》,善於作詩,雖然隱居在嵩山,但經常以“王佐”自居,天寶五年時他曾經上疏李隆基談論時政,其觀點頗有見地,很受李隆基的賞識,所以將他招進宮內,授予翰林待詔的職位,不久後又讓他進入東宮,成為太子李亨的貼身秘書。

當時楊國忠之所以將李泌當成打擊的目標,是因為李泌本身對自己專權的不滿,他曾經寫過一首《感遇賦》,詩中暗諷楊國忠,很快楊國忠就知道了消息。

對於李泌這樣的小人物,楊國忠內心並不十分在意,要不是因為李泌是李亨的人,楊國忠甚至都沒有功夫搭理他,但為了達到排斥李亨的目的,他還是親自上疏李隆基彈劾李泌,將他貶出了長安。

從當時的整個過程來看,雖然在李林甫和李亨的鬥爭中,楊國忠傾向李林甫,但顯然他並沒有李林甫那樣具有深刻的危機感,畢竟他當時只是個配角,所以在他成為首席宰相後,和李亨的矛盾沒有形成像李林甫那樣,專門施毀滅性的打擊。

其實在我看來,楊國忠雖然具備李林甫的權術,卻不具備李林甫的遠見,他可以不重視和李亨的矛盾,但這並不代表李亨也不重視,雖然史料上沒有記載當時李亨對楊國忠有什麽行動,但兩年多後的那場兵變卻證明了李亨已經將楊國忠視為必須致其於死地的政敵。

楊國忠在太子李亨的問題上,並沒有過多的重視,當時他最重視的,當屬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長久的“耽寵固位”,為了實現這個目的,他經常用欺上瞞下的手段粉飾太平,尤其對那些敢於反應實情的官員,他必定給予無情的打擊。

例如天寶十二年(753年),關中接連發生水災,由於楊國忠剛剛接替李林甫成為首席宰相,他生怕關中發生的災難,會讓皇帝陛下認為選擇自己做首席宰相不合天意,所以他命令時任京兆尹的鮮於仲通尋找到長安城外極少沒有受災的地區,從那些地區摘了一些生長不錯的禾苗進獻皇帝陛下,並大言不慚的說:“雨雖多,不害嫁禾。”

正是因為他的這句話,當時關中大部分州縣全都不敢奏請賑災,而最倒黴的當屬百姓,據史料記載,當時被迫逃亡者有幾十萬人,逃亡的人全都是青壯年的男子,而那些老弱病殘者無力逃難者,只能原地等死。

針對這種現狀,當時也不是有人全都懾於楊國忠的權威而敢怒不敢言,就在楊國忠獻完禾苗,李隆基剛剛大加稱贊之後,時任扶風郡的太守房琯據實上報災情,請求朝廷全力賑災。

房琯,字次律,河南河南人。父親房融武則天時期官至正諫大夫同鳳閣鸞台平章事,神龍元年,貶死高州。房琯年少好學,但由於厭倦當時的政治環境,遂隱居在陸渾山長達十年的時間,開元十二年在李隆基封禪泰山的時候,撰寫《封禪書》,從而受到張說的器重,被推薦為校書郎,後官至監察禦史,但因為私下議論朝廷審訊犯人的方式,而被貶為睦州司戶參軍,後轉為扶風郡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