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光復兩京(第3/12頁)

從當時整個戰局來看,李泌的策略雖然不算最好的策略,但確實可行,因為在援軍到來後,唐軍首先在兵力上彌補了缺陷,而且安祿山剛剛死亡,這也讓守衛兩京的叛軍人心惶惶,如果切斷其歸路,這只能讓兩京的叛軍更加恐懼,進而削弱抵抗力。

但李泌的策略卻遭到了李亨的反對,他認為李泌的策略過於保守,而且也是舍近求遠。李亨認為,自己兵力充足,趁著安祿山新亡,不失時機地直接收復兩京,會極大激發全國抵抗叛軍的信心。

事實上,從李亨個人而言,他提出的這個策略,雖非妙計,但卻能理解。

要知道李亨能夠登上皇帝寶座,可以算是臨危受命,也可以算是他爭取來的,但無論如何這裏邊都有一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隨著李亨登上了帝位,人們也就對李亨產生了很高的期望值。坦白地講,從李亨靈武繼位一直到安祿山死亡這段時間,李亨除了成功平定李璘的叛亂和堅守住太原之外,似乎沒做多少有利於平叛的事情。雖然這裏邊有種種客觀原因,但對於李亨自身來講,他是要急於證明自己的,之前的陳陶斜之戰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那一次李亨因為選錯了主將,所以遭到了慘敗,當然也有兵力不足的客觀原因,而現在援兵已到,在當時來講,收復兩京是證明李亨能力的最好途徑,所以他堅持不采取李泌的策略是可以理解的。

但或許李亨實在太想證明自己了,他並沒有靜下心來仔細思考李泌為什麽會提出這樣的策略。

據《資治通鑒》記載,李亨反對李泌的策略後,李泌曾有一大段論述,其大意是:現在唐軍主要依靠的力量是西北諸胡的兵力,以他們的能力收復兩京不成問題,但西北諸胡人馬有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生性耐寒、畏懼炎熱。現在已經進入暮春時節,等到收復兩京後就會進入夏天,如果那個時候叛軍重新反攻,西北諸胡人馬的戰鬥力將大大削弱,兩京未必能夠守住,不如讓他們先到北方作戰,切斷叛軍的後路。

應該說李泌思考得很細致,可是在李泌分析之後,李亨只說了一句話,就將李泌的策略徹底否定,他的理由是:朕之所以要先收復兩京,是想急著迎回太上皇奉養。

表面看起來,李亨的話很是冠冕堂皇,是一個任何人都無法反駁的理由,但事實上當時李亨的心中隱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

後世的王夫之曾經一語道破天機,說李亨之所以拒不采納李泌的建議,是因為他當時迫切想利用收復兩京來鞏固自己的地位。而產生這樣的想法是因為他意識到父皇李隆基雖然退居蜀中,但似乎威信並沒有降低,在朝廷和民間都隱藏著重新擁戴李隆基的苗頭,並且雖然永王李璘之亂已經平定,但李隆基那個“諸王分節制”的命令並沒有取消,換句話說,李亨急於趕時間收復兩京迎回李隆基,是想將李隆基控制在自己手裏,從而達到挾天子以令諸王的目的。

從後來李亨迎回李隆基的表現來看,王夫之的評論還是十分準確的。我們不能否認李亨當時的算盤撥得實在叮當響,不過李亨或許想不到,若幹年後正是因為他沒有采納李泌的建議,而致使大唐帝國一直到滅亡為止,河北地區的藩鎮之亂一直沒有解決,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李泌作為戰略家的獨到眼光。

李亨的反對使李泌不再言語,雖然他當時嘴上並沒說什麽,但是他心裏明白這一次李亨的確喪失了全殲安史叛軍、永絕後患的最佳時機,正所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也就是從這一刻起,李泌隱藏在心中很長時間的那種功成歸隱想法再次湧現出來。

先行收復兩京的計劃就在李亨的堅持下確定下來,但就在李亨決定反攻之時,叛將安守忠率部進攻武功(今陜西武功西北),兵馬使郭英乂與叛軍交戰不利被流矢射中臉頰敗退而歸。關內節度使王思禮看到叛軍來勢兇猛,不得已退守扶風(今陜西扶風)。叛軍一路西進至大和關駐紮,距李亨所在的鳳翔僅有五十裏的距離,李亨得知消息後,命令立即對鳳翔城進行戒嚴。

幸運的是,在安守忠準備繼續西進的時候,郭子儀打通了通往河東的要道,安守忠不得已立即回兵自保,才緩解了鳳翔方面的壓力。

四月初二,李亨任命郭子儀為司空、天下兵馬副元帥,讓他回師鳳翔,準備反攻一起收復兩京。不過讓李亨想不到的是,他的想法雖然很好,但因為郭子儀的輕敵,致使李亨一直到至德二年(757年)八月,才真正開始實施反攻的計劃。

郭子儀在接到命令後,於四月十二日率軍急速返回鳳翔,轉天走到三原(今陜西三原)時與叛將李歸仁所率領的五千鐵騎遭遇。李歸仁的這點人馬當然對郭子儀形成不了什麽威脅,郭子儀當時命令部將仆固懷恩、王仲昇等人率領人馬在白渠留運橋(今陜西涇縣)設下埋伏,結果將李歸仁打得大敗,幾乎全軍覆沒,但郭子儀取得勝利後,並沒有接著返回鳳翔,而是與王思禮會師於西渭橋,旋即進駐橘水西岸,大有直接收復長安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