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風起雲湧河東道 第四十章 軒然大波(第2/2頁)

弩手和騎兵紛紛撤走,北城門緩緩打開,數萬士子穿過城門,向晉陽宮放向浩浩蕩蕩而去。

……

晉陽宮紫微閣,楊元慶正和五名相國緊急商議太原城內聲勢浩大的遊行,裴青松在酒肆說得話並沒有錯,楊元慶確實是想用這次秋試的契機拉攏河北士族,從而為明年春天發動的河北戰役做好政治上的準備,絕對的公平是不可能的,只能是在一定限度上的公平。

早在兩個月前,王緒提出科舉建議時,紫微閣五名相國和楊元慶便達成了妥協,按照三三四的比例分配這次科舉名額,也就是河東以外士族、河東士族和公平錄取名額。

但士子們的大規模遊行和對公平的訴求,使他們達成的妥協面臨新的挑戰,五名相國都沉默了,這時,昨晚剛剛趕回來的杜如晦嘆口氣道:“士子們訴求公正的心情可以理解,畢竟這是北隋的第一次科舉,為了建立聲譽,我建議索性就徹底放開,承諾公正科舉,響應士子們的訴求。”

裴矩搖了搖頭,“如果是盛世,公正科舉可以實施,但現在不是,我這些天也接見博陵崔氏和範陽盧氏派來參加科舉的子弟,博陵崔氏派來五人,兩嫡三庶,範陽盧氏派來派來六人,三嫡三庶,我發現他們派來的並不是最優秀的子弟,像崔弘升的三個孫子啟元、啟東、啟白都沒有來,還有範陽盧氏派來的子弟也是我沒有聽說過,由此可以看出河北士族還是比較謹慎,我能理解他們的謹慎,他們也怕太高調被竇建德收拾,可如果真的按照杜相國的想法,一律公平考試,那會是什麽結果呢?我可以說,河北士族子弟一個都考不上,畢竟河東士族都是全力以赴,這樣的後果會很嚴重,河北士族會認為我們不給面子,所以還是得分配名額,只是看怎麽個分配法。”

王緒雖然和裴矩一直是明爭暗鬥,但在科舉這件事上,他卻和裴矩的立場差不多,而且他還要更偏激一點,他是堅決反對科舉,主張九品中正選士,所有的名額分給各郡,由各郡中正官推薦優秀子弟,這樣一來,王學子弟至少要占據兩成的名額,推行科舉無疑是侵犯了他的利益。

“我支持裴相國的意見,這次科舉是我建議的,其實我最初的方案就是實行折中的科舉中正制度,推舉和考試相結合,各郡可推選多人,比如根據各郡人口,推薦二十人到五十人不等,然後再在各郡推舉的人中進行考試科舉,這其實是開皇年間實行的辦法,我認為更加容易被人接受。”

“我反對王相國的方案!”

說話的是崔君肅,他出身清河崔氏,雖然清河崔氏也是堅決反對實行科舉的士族,但崔君肅卻因為跟楊元慶多年,他的思想比較開明,他主張應該給寒門子弟一個機會,所以他是大力主張實行科舉的開明派。

“我認為杜相國說得對,就算是公平考試,實際上也是名門望族占優勢,前幾年的豐州科舉是因為沒有名門士族參與,所以寒門子弟錄取較多,但今年的科舉非同一般,河東的河北名門士族基本上都參與,能給寒門子弟的名額本來就很少,如果按照裴相國的方案,預留給大部分給名門子弟,而剩下的再公平考試,那麽對寒門士子就更不公平了,能考上一兩個就是萬幸,說不定連一個都考不上,天下人就會懷疑我們科舉的公平,索性放開,一切按照真才實學來評判,大家認為怎麽樣?”

所有人都回頭向楊元慶望去,楊元慶站在窗前,默默注視遠處,從這裏可以清晰地看見晉陽宮大門,晉陽宮大門前,數萬士子已經到了,他們靜坐在大門的草地上,保持著安靜,用一種無聲的語言訴求公平。

巨大的橫幅依然豎在空中,‘不要門閥,要公平’,這幾個大字格外地刺眼。

二百個錄取名額可以直接入仕,這是一塊具有巨大誘惑力的圓餅,每個人都想給自己多分一點,但餅只有這麽多,一些人增加了,一些人就會減少,所以不管怎麽分,總會有人產生意見。

但不管怎麽有意見,最終方案必須由他楊元慶敲定。

楊元慶嘆了口氣,他不能不考慮河北士族的利益,還是京兆韋氏,吳興沈氏等等其他地區望族的利益,他都要考慮到。

沉默良久,楊元慶終於做出了最後的結論,他緩緩道:“二百個名額中,三十個名額留給我來決定,其余一百七十個名額全部由考試產生,公平錄用,至於主考官,我推薦李綱來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