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田陌耕忙戰未銷 第一十九章 緊急情報

臨榆宮再次被利用起來,成為隋軍的後勤重地,從幽州運來的十五萬石糧食便囤積在宮中,還有大量的帳篷、軍械、火油等軍用物資。

這次遼東之戰,並沒有動員朝廷支持,主要是上谷郡為備戰河北而囤積的各種軍資糧食都遠遠沒有用完,河間郡太守楊玄獎和涿郡太守溫彥博動員了十萬民夫運送物資,有力地支援了對遼東的戰役。

臨榆宮有駐軍一萬人,這一萬人並不是進攻遼東的五萬軍,而是重新從河間調來的一萬軍隊,他們任務是保護後勤重地,防止高麗軍從海路襲擊隋軍後路。

臨榆關戰役已經結束近五天,羅士信已率大軍揮師北上,而楊元慶卻沒有跟隨軍隊北上,而是留在臨榆宮,作為觀戰者的身份靜觀遼東戰局的發展。

臨榆宮玄英殿,這裏曾是楊廣召集重臣商議軍務的內殿,此時臨時辟為楊元慶的辦公場所。

大殿內一切可以搬走的物品都已蕩然無存,曾經富麗堂皇的宮殿只剩下一個空殼,連地上鋪的磚也被撬走,大殿內長滿了雜草,但此時雜草已經被清理幹凈,士兵們在大殿內紮下幾座大帳,分隔出了四五間屋子,楊元慶的軍帳便位於正中。

此時,在楊元慶的軍帳內放置著一台巨大的沙盤,長三丈,寬兩丈,由四台沙盤拼接而成,包括了整個北方地區,河北、河東、中原、關內、關中。

作為一個上位者,他當然不能僅僅盯住遼東一域,盡管他是借口視察造船所,實際是來關注遼東戰局,但遼東戰局一旦開始,他又不得不考慮其他勢力的動靜。

牽一發而動其身,遼東戰役的開戰,他也相信所有的勢力都在關注隋軍,有的只是關注,但有的會蠢蠢欲動。

竇建德剛到青州,對他來說,現在最重要的是鞏固地盤,穩住民心,收攏軍心,相信此時,竇建德寧可向南發展也不會再過黃河。

李密在月初已遷都陳留,以梁郡為中心,建立他的中原帝國,在剛遷都之際,萬機待理。

更重要是,他已經將瓦崗軍改名為魏軍,這是一個巨大的改變,遠遠超過了他的遷都,他已經走出了去瓦崗化的最關鍵一步。

而這一步也必定是兇險異常,稍不慎就會造成李密軍內亂,想必李密也知道這一點,在這種情況下,他是絕對不會考慮進攻河北。

再其次是王世充,據說他收攏了很多從宇文化及那裏逃來的士兵,軍隊在虎牢關血戰損失兩萬後,又再一次擴張到七萬人,都是原來隋朝的精銳之軍,又占據了洛口城,有了糧食為依憑,實力不容小視。

不過王世充現在正準備禪讓登基,他的心思都放在這上面,應該無暇北顧,事實上王世充也沒有北圖之心,他真正的對手和敵人是李密,盡管他們已停戰和解,但這個和解並沒有約束力。

中原的三大勢力楊元慶並不是很擔心,他擔心的是長安李淵,而且他也不是擔心李淵會進攻關內六郡,或者河東,唐朝內有李建成為首的強大文官勢力會恪守和解協議,阻止軍方的冒險。

他擔心的是李淵趁遼東戰役的機會,繼續向東擴張,當然,這裏面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遼東戰役不能擴大化,必須把它控制在一個能速戰速決的範圍內,一旦戰爭擴大,將整個高麗卷進來,那麽形勢就會變得極為復雜,很可能隋軍就會掉入這個泥潭。

這是一步險棋,這也是楊元慶親自來遼東觀戰的原因,在軍事上,他完全放心羅士信,但在政治上,羅士信還嫩了一點,他很難把握住這個度,稍微不慎,就會把戰局擴大。

事實上,遼東戰局已經在朝危險的方向發展,高開道已經投降了高麗,高麗對遼東這塊到嘴的肥肉,豈肯輕易放棄?

事實也證明了他的猜測,今天上午,高開道的燕王長史劉正佩從柳城郡逃到臨榆關,向他們透露了一個消息,高開道在遼遠鎮已經和高麗特使蓋蘇文達成了派兵協議,高麗將派三萬軍渡過遼水參戰。

遼東之戰已經變成走鋼絲繩,稍不留神,第四次高麗戰爭就要爆發,只不過當年是隋軍進攻高麗,現在是反過來,高麗進攻隋朝。

楊元慶也深為憂慮,他並不懼怕和高麗一戰,只是現在並不是和高麗爆發全面戰爭的時候,他四面皆敵,和高麗爆發戰爭,只有會讓第三者抓住機會。

楊元慶深知這一點,所以早在攻打幽州之前,他便考慮到了和高麗爆發戰爭的可能性,他已經做好了預防,只要處理得當,完全可以避免遼東之戰變成遼東泥潭。

就在楊元慶低頭沉思之時,一名親兵飛奔而入,高聲稟報道:“啟稟總管,臨榆關送來緊急鷹信。”

親兵將一管鷹信高高舉起,是紅色信管,代表十萬火急,楊元慶接過信筒,從裏面抖出一卷紙,在桌上平展開細細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