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田陌耕忙戰未銷 第四十二章 弟高一籌

李建成啞口無言,他確實交代不過去,十天過去了,他的外監察堂居然沒有半點消息,反而是李世民的唐風先得到消息。

李建成擦了一下額頭上的汗,低聲道:“主要是因為平原郡是小地方,外監察堂沒有在那裏布點,一直都是汪壽直接匯報,他突然失蹤,才導致消息斷絕。”

旁邊李世民微微一笑,“臣弟倒覺得不是這個問題,唐風也沒有在平原郡設點,是太原唐風疾速趕去平原郡探聽消息,臣弟覺得還是主管者沒有這件事放在心上,其實第三天沒有消息時,就應該通知幽州或者太原外監察堂,或許是劉相國太忙碌,無暇顧及此事,兄長以為呢?”

李世民輕描淡寫,便將責任推到劉文靜身上,李淵的臉色愈加陰沉,這件事總是要有人承擔責任,麴稜是劉文靜推薦,現在外監察堂又是劉文靜負責,他不承擔責任,那該誰承擔責任?

李淵冷冷道:“從現在開始,免去劉文靜外監察堂長史之職,外監察堂暫停一切內外活動,由唐風暫代。”

他又對李世民道:“關於平原郡失敗,朕需要一個詳細報告,朕希望十天後,這份報告出現在案頭。”

李世民大喜,停止外監察堂活動,就是解散它的先兆,他終於在這次爭奪中占據先機,獲得初勝,他深深施一禮,“兒臣遵旨!”

李建成心中卻無比苦澀,他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

李建成退下去了,李世民卻沒有走,他還有事情稟報,李淵看了他一眼,“皇兒還有什麽事嗎?”

李世民躬身道:“父皇,兒臣從太原得到情報,楊元慶的記室參軍蕭琎因家族之事,對楊元慶頗有怨言。”

李淵一怔,“這是為何?”

“兒臣也問過在長安做生意的蕭氏族人,他說是蕭氏一支在敦煌本是大族,但被敦煌掌軍權的李珠所害,族人被殺,族產被搶走,他們被迫遷離敦煌,這個李珠其人,兒臣也調查過,此人就是楊元慶留在敦煌郡的心腹,蘇定方拿下敦煌郡,和他有直接關系,蕭琎就是因為李珠而對楊元慶有怨言。”

李世民就把酒肆之事說了一遍,李淵沉思片刻道:“或許蕭琎因此有些不滿,但不因為這個不滿就認為其人可拉攏,記室參軍非同尋常,一般是掌管機密,楊元慶不會任命信任不過之人,所以不能有半點大意,自以為能收買他,皇兒明白我的意思嗎?”

李世民立刻道:“兒臣明白,絕不會大意。”

李淵點點頭,又道:“長孫無忌統領的唐風確實很能幹,及時報告了很多重大消息,像楚王妃刺殺案、遼東戰役等等,讓朕看懂了楊元慶的思脈,他肯定還要打高麗,但不是現在,這也說明他對我們很忌憚,或許我們有點太悲觀,隋軍也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麽強大。”

“父皇,兒臣以為山東士族尚文,關隴貴族尚武,隋軍在剛開始雖然強悍,那是因為楊元慶有豐州老底,但隨著他的疆域不斷擴張,他的豐州實力也在不斷被分細,這必然會使他軍隊的作戰實力降低,相反,我們唐軍有關隴貴族為底蘊,實力則在不斷增強,更重要是,隋朝得千瘡百孔的河北,我們卻得了富庶的荊襄,隋朝的國力是被減弱,我們的國力卻是在增強,此增彼消,我們的實力就會逐漸超過隋朝,最終擊敗它。”

李淵欣然捋須笑道:“皇兒分析得很對,戰爭最終是國力的較量,隋朝得破敗的北方,我們卻得富庶的南方,支持隋朝的山東士族大多空有虛名,而支持我們的關隴貴族卻實力強大,朕相信,最後取得天下者,一定是我們,而不是隋朝。”

“父皇,兒臣考慮下一步打洛陽,不知父皇以為如何?”

李淵眯眼道:“為什麽不把蕭銑徹底剿滅,穩住荊襄後再考慮中原?”

李世民笑了笑,“父皇,以蕭銑現在的殘余實力,他已無力再圖荊襄,他只能向東發展,擊敗林士弘,兒臣以為,留下蕭銑和林士弘內訌,等他們打得兩敗俱傷,我們再取漁翁之利,這樣,楚東之地唾手可得。”

李淵沉思片刻道:“皇兒說得也有道理,不過攻打洛陽非同小可,此事須慎重考慮,朕會和相國們商量後做出決定,朕有些累了,皇兒告退吧!”

“是,兒臣告退。”

李世民行一禮,退了下去,禦書房裏只剩下李淵一人,李淵背著手站在窗前,望著匆匆走過武德殿廣場的次子世民,他想起不久前著名術士袁天罡給他看過天象,說他帝星不穩,大患生於內宮,這個星象讓李淵著實不安。

他想到的是太子建成,自己今年方五十二歲,正當盛年,他至少要坐二十年皇帝之位,太子那時已五十余歲,他是否能耐心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