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 勵精圖治正當時 第十八章 諫臣之死

一萬隋軍兵不血刃占領了南陽郡和淅陽郡,這兩個郡是聯系長安和荊襄地區的走廊,對唐朝而言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由於李孝恭兵敗潁川,已無力防護這兩個郡,萬般無奈之下,只得答應了楊元慶的要求,將這兩個郡設為緩沖地帶,雙方皆不駐兵。

盡管此時又有五萬蜀兵增援荊襄,但這些兵力還是顯得捉肘見襟,東面要防禦蕭銑軍隊,北面要防禦隋軍南下,根本無力承受兩線防禦壓力。

李孝恭只能寄希望於隋軍守信,但隋軍卻讓他失望了,在中原戰役結束不到半個月,一萬隋軍便開進了南陽郡和淅陽郡,截斷了上洛郡和襄陽郡的通道。

這個消息令李孝恭暴跳如雷,但同時他又焦慮萬分,他擔心隋軍即將發動荊襄攻勢,外患嚴峻之下,李孝恭立刻送鷹信前往長安。

長安城,李淵曾經信誓旦旦要嚴厲處罰中原之戰中的亂象,也就是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權力鬥爭,但到最後,他卻無法處置下去。

一方面固然是家醜不可外揚,另一方面是雙方勢力已深,處罰非但不會減緩矛盾,反而會加深矛盾,導致內部矛盾激化。

李淵投鼠忌器,一場中原之戰的反思大會,變成了走形式,有人說是武器不精,有人說訓練不足,有人說兵力不夠,有人說後勤不力,但就沒人敢說是戰略布局有誤,說戰略布局有問題那就是李淵的責任。

更沒有人敢說這是因為太子和秦王的內訌導致,盡管很多人心裏都明白一二,但拿不出證據,隨口妄言,那便會引來殺身之禍。

但還是有骨氣的人,武德殿前的台階上,諫臣趙黎明已經跪了一個上午,他聲音已經嘶啞,但依然倔強地大喊:“陛下,中原兵敗禍起天策上將之府,秦王可領兵但不可掌權,兵乃國之重器,非個人權柄,陛下,東宮天策兩權並立之勢一日不除,必將釀成大禍,危及涉及社稷,陛下,臣忠言逆耳,願一死諫陛下醒悟。”

沒有人管他,他就孤零零一人跪在台階上,這時,當值撰旨的內史侍郎封德彝走出來,勸他道:“趙使君何必這樣犟直,讓陛下為難,陛下不忍責你,你就給陛下一個面子不行嗎?”

趙黎明大怒,指著封德彝大罵:“你這個佞臣,只知道討好聖上,全然不管國之將亡,聖上有過失,大臣將諫之,你卻一味媚上,將來大唐必毀在你這等阿諛小人之手。”

封德彝臉色鐵青,恨恨道:“我好意勸你,你卻辱我,好!你就跪下去,看是誰不得好死。”

封德彝轉身怒氣沖沖回宮去了,他是奉李淵之命來勸趙黎明離去,但趙黎明的一番羞辱令他怒發沖冠,若不報復此人,他誓不姓封。

禦書房內,李淵眉頭皺成一團,這個趙黎明居然還在外面,他心中也極為厭煩這個趙黎明,只是礙於名聲,他不得不擺出一個謙虛受諫的姿態。

封德彝心中懷恨趙黎明的羞辱,對李淵道:“陛下,這個趙黎明明顯有私心,他知道陛下不會殺他,所以故作姿態拼死勸諫,勸諫成功是他的功勞,博得忠臣之名,勸諫不成他能謀取清譽,不畏聖怒,甚至他被殺了也能名垂青史,而把惡名留給陛下,這種沽名釣譽之輩最為可恨!”

李淵雖然不喜歡聽諫,但他並不糊塗,這個趙黎明為人剛正不阿,口碑極好,雖然得罪了很多人,但說他有私心,這就有點不靠譜。

“封愛卿,這個趙黎明不懂人情世故,不過還不錯,不至於有私心。”

“陛下,知人知面就怕不知心,臣就不相信,難道大唐上下都是奸臣,都不來勸陛下,惟獨他趙黎明一個人是忠臣,只有他一個人清醒嗎?陛下,他口口聲聲說天策府是萬惡之源,說什麽兵權在秦王之手,簡直就是混淆是非,一派胡言,天下之兵都在陛下手中,秦王之兵不過是替陛下代管,若陛下不給秦王領兵,秦王還敢抗旨不遵?其實滿朝文武人人皆知,都不認為秦王掌兵和天策府有什麽問題,惟獨他趙黎明拿來說事,還說危及社稷,陛下,此人居心叵測啊!”

李淵心裏也明白,趙黎明所言其實也並不差,秦王權力確實過大,但秦王是他用來平衡太子的手段,和危及社稷沒有關系。

更重要是,這次中原之敗,是戰略決策失誤,並非秦王權力過大,恰恰相反,就是因為秦王沒有戰略決策權,才導致最後失敗,所以趙黎明的勸諫確實有點危言聳聽。

李淵已隱隱猜到趙黎明此人是受太子的指派,是太子在幕後暗中操縱,所有的勸諫都是為了太子的利益。

李淵著實有些不滿,雖然不至於殺他,但他也不能容忍趙黎明這樣無休無止地鬧下去。

李淵隨即令道:“把趙黎明趕出宮去,不準他再進宮胡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