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 勵精圖治正當時 第四十三章 血戰平壤(上)

涢水兩岸,大量的民船被隋軍強行收繳,集中焚燒,隋軍的戰術非常明確,要完全摧毀高麗軍的水上力量,確保綾羅島後勤基地的安全。

涢水江面上,到處可以看見隋軍的戰船在沿江巡邏,搜尋所有藏匿的船只。

盡管水軍依舊在江面上忙碌,但高麗之戰已經換了主角,隨著隋軍主力開始登陸,水軍已轉變為配角。

三萬隋軍主力在距離平壤約五裏處登陸,涢水北岸,一隊隊的隋軍列隊整齊,這是隋軍最精銳的三萬大軍,如果不是以占領為目的,那這支軍隊可以橫掃高麗。

五千騎兵、三千陌刀軍、三千強弩軍,一萬五千長矛兵,三千刀盾軍,一千斥候軍。

楊元慶頭戴金盔,身著鐵甲,手握戰刀,目光森然而銳利,他在數十名將領的護衛下巡視長途跋涉而至的手下。

一隊隊隋軍士兵盔明甲亮,長矛如林,殺氣騰騰,他們已經列隊完畢,就等著出發的命令,楊元慶的目光轉向東方,只見東北方向,一座巨大的城池矗立在平原之上。

此時他的第一套偷襲方案已經無法實現,距離烽火點燃已過去兩個多時辰,高麗軍必然已經知道隋軍來襲。

其實速戰速決的第二套方案也已經不太現實,就算高麗軍還不能在短短兩個多時辰內進行堅壁清野,但軍隊上城,動員民眾協防還是能辦得到。

更重要是高麗軍的庫房內有大量的武器,加上高麗民間兵器盛行,動員七八萬青壯民眾披掛上陣,完全有可能。

楊元慶也深知想奪取高麗人的都城並不是那樣容易,想掠奪大量的物資,他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

楊元慶抽出戰刀縱馬在軍隊前疾奔,他的聲音在空中回蕩,“這是雪恥之戰,也是報仇雪恨之戰,隋軍的失敗將在我們的鐵蹄下成為厲聲,讓我們把大隋赤旗插上平壤城頭!”

三萬隋軍將士士氣高漲,群情激動,紛紛振臂高喊:“必勝!大隋必勝!”

楊元慶勒住戰馬,調頭向士兵們,他厲聲喝道:“我以大隋主帥的名義向三軍將士承諾,第一個攻上城頭者,賞白銀五千兩,官升三級,拿下平壤城,每人皆有厚賞,陣亡者,加倍撫恤!”

重賞之下,隋軍的士氣開始高昂起來,楊元慶戰刀向平壤一揮,“出發!”

一隊隊隋軍士兵開始列隊向平壤進發,步兵在中間,騎兵護衛在兩旁,隊列整齊,刀矛在陽光下熠熠閃光,大戰的序幕漸漸拉開,戰爭陰雲籠罩在平壤城的上空。

……

高麗王高建武站在城頭之上,遠遠眺望著從江下平原開來的隋軍士兵,一塊塊隋軍方陣殺氣騰騰,伴隨著行軍鼓聲,陣容威武,聲勢浩大。

在更遠處,寬闊的涢江江面上,一艘艘戰船宛如一條長長的城墻,一根根桅杆匯集成一片茂密的森林,遮天蔽日。

高建武臉色蒼白,兩股間一陣陣戰栗,盡管隋軍只有三萬人,但他們行軍時表現出來的強大戰鬥力讓登基不到一年的高建武心中開始害怕起來。

他甚至想到了自己如果被隋軍俘虜的命運,甚至想到了隋軍殺進城後的慘狀。

但他畢竟是高麗之王,他不能失去王者的尊嚴,他不能因為自己的害怕而影響士氣。

他也對高麗守軍大喊:“嚴守城池,我們的援軍很快會到來!”

他的高喊沒有引來附和,並非是高麗軍士氣低迷,而是他的喊聲太小,只有身邊千余人聽見,他的口號也沒有煽動力,無法激起高麗守軍的呼應。

城頭上的冷清使高建武愈加不安,這時,他的族弟、平壤城防大將軍高建德上前勸道:“大王還是暫時回宮吧!這裏不安全,若情況有變,卑職會立刻稟報。”

高建武點點頭,剛要下城,忽然,遠處一名隋軍騎兵疾奔而至,奔至城墻下,用高麗話大喊:“奉楚王殿下之命,送信給高麗王!”

他張弓一箭,一支信箭射上了城頭,一名士兵拾到,飛奔跑到高建武面前,跪下將信呈上。

高建武接過箭信,將無頭箭抽掉,信是用漢字所書,正面寫著‘大隋攝政楚王楊元慶致高麗平原王殿下。’

高建武剛才聽到了騎兵的喊話,又望著眼前這封信,他心中愈加驚惶,原來竟是楊元慶親征。

他盡量克制著內心的緊張,防止被士兵看出他內心的惶恐和不安,但他的手還是在微微顫抖,他打開信,楊元慶在信中非常坦率,直接開出了三個條件:

第一,高麗補償糧食五十萬石,黃金十萬兩,絹三十萬匹,作為隋軍撤軍的先決條件。

第二,高麗割讓遼東半島給隋朝。

第三,高麗正式向大隋稱臣,高麗王接受隋朝冊封。

答應這三個條件,隋軍可以不進攻平壤,撤軍返回中原,否則隋軍攻破平壤,將血洗平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