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 長風破浪會有時 第三十一章 軍機決策

關隴貴族以辭職施壓,逼迫李淵取消南巡計劃,最終以李淵的低頭而告以段落,正如李世民所言,關隴貴族是大唐根基,在現在風雨飄搖之時,他們更不能輕易動搖根基。

雖然李淵被迫打消了遷都巴蜀的想法,但他並不甘心,他又給四子元吉送去一份密旨,命他坐鎮成都,做好遷都巴蜀的準備。

李淵的試探只是一個小插曲,但現在唐朝所面臨的緊迫問題卻是荊襄之危,如何解決這個危機?

當天晚上,李淵在武德殿偏殿召開了軍國會議,由政事堂五相和太子、秦王,以及大將軍柴紹、內史侍郎封德彝族等等一共九人參加,共同商討應對之策。

偏殿內燈火通明,十幾根手臂粗的鯨脂蠟燭將偏殿照得如白晝一般,大殿裏彌漫著一股淡淡的異香,九人分坐兩邊,每個人都有坐榻,他們挺直了腰板,神情肅穆。

李淵坐在玉階龍榻之上,對眾人緩緩道:“朕剛得到襄陽傳來的消息,楊元慶已經收編了蕭銑和杜伏威的軍隊,加上部分隋軍,大約十五萬人,從長江兩岸同時向荊襄進發,我們的擔心即將成為現實,現在危難關頭,大家暢所欲言吧!今晚無論說什麽,朕都可赦免無罪。”

眾人已經事先得到了今晚商議的內容,事實上大家都很清楚,隋軍攻克江南後,下一步必然是攻打荊襄,隋軍的戰略已經很明確了,下面就是看唐軍怎麽應對。

李淵又把三條應對之策告訴了眾人,他的意思很明顯,他是準備從這三策中選出其中一策,而眾人也知道,不可能選第三策放棄荊襄,如果李淵有魄力,那就選上策,如果求穩,那只能選中策。

這時,蕭瑀起身道:“陛下,請容臣先說一言。”

李淵點點頭,“蕭相國請說。”

蕭瑀心中也有自己的想法,他比較支持中策,但一些細節上他卻不太贊成,蕭瑀走到大殿中央,看了眾人一眼,又向李淵行一禮道:“陛下,首先臣要明確態度,荊襄不能失,失去荊襄糧倉,只剩關隴和巴蜀,我們恐怕支撐不起三十萬軍隊,所以臣支持中策,朝廷須派兵援助荊襄,但在派兵細節上,臣有不同意見。”

李淵微微一笑,“有不同意見,盡管說,所有的不同意見,朕都要聽。”

蕭瑀又繼續道:“關鍵就是派十萬軍去支持,秦王殿下的意見是七萬軍支持荊襄,三萬軍防禦巴蜀,但問題就來了,我們這裏只剩下十萬軍隊,能否守住關隴?首先京城至少要五萬軍隊,那麽剩下五萬軍隊怎麽分配?所以我覺得調走十萬大軍,未免太多了一點。”

蕭瑀的話引起大殿內一片竊竊私語,連李淵的眉頭也微微一皺,不說還沒有感覺,蕭瑀這樣一分析,李淵也感覺到留下十萬軍隊防禦關隴確實少了一點,雖然十萬軍隊本身不少,但主要是須防禦京城,五萬軍隊他還覺得少了一點。

一旁李世民開口道:“蕭相國的分析雖然有道理,但調十萬軍隊已是底線,因為現在巴蜀和漢中空虛,駐軍只有一萬五千人,還住要集中在漢中,如果沒有三萬軍隊防禦,一但隋軍從夷陵或者從隴西進入巴蜀,巴蜀就完了,另外隋軍是二十萬大軍圍攻荊襄,而荊襄只有八萬軍隊,就算我們增兵七萬,也只能十五萬軍隊,兵力不如隋軍,況且隋軍還有騎兵和水軍,蕭相國,調十萬軍南下,其實已經是很保守了。”

李世民說到這裏,都給大家一種捉肘見襟的感覺,明明唐朝還有三十萬大軍,卻居然覺得不夠用,這時,陳叔達沉聲說:“陛下,如果是這樣的話,只能考慮再征兵了。”

他話音剛落,獨孤震和竇軌竟然同時冷笑一聲,這種異口同聲的冷笑使眾人感覺一股寒意,偏殿裏頓時安靜下來,李淵略略有些不悅,他又想起了這兩人以辭職來威脅自己之事,盡管他們已經把辭呈收回去,但卻是以自己的低頭為代價,讓他內心窩了一肚子火。

不過剛才他已經發話了,暢所欲言,可以出言不忌,他不能言而無信,李淵只得忍住氣對獨孤震道:“獨孤相國,你有什麽建議嗎?”

獨孤震站起身施了一禮,“陛下,竇相國的想法臣不知,但剛才陳相國說募兵之事,微臣卻覺得他想得太簡單了,現在‘募兵’兩個字,可是這麽能輕易說出口的嗎?”

獨孤震沒有明說,但大家都明白他的意思,實在是因為這幾年唐軍募兵太狠,前後強征了不下五六十萬軍隊,幾乎已到掃地為兵的程度,如果再募兵,恐怕就會造反了。

竇軌也道:“獨孤相國說得不錯,現在種田人中,四十歲以下的青壯已經不多,上次隋軍攻打關中,朝廷在京城中臨時征了六萬青壯,本來說好隋軍退兵後就放他們還民,結果並沒有放他們,使朝廷信譽遭受很大的打擊,我擔心如果再強行募兵,關中民眾就會大量向關北和河東逃亡,會引發更大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