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 長風破浪會有時 第七十三章 隋唐大戰(三)

在隋軍新增的二十萬大軍中,兩萬軍部署在潼關一線,防止唐軍殺入中原,另外八萬軍部署在河東蒲津關,由李靖和裴行儼統帥,他們的任務是殺進關中東部。

北線的十萬軍則部署到關內道,此時關內道原本已有十二萬大軍,包括秦瓊率領的十萬大軍和西線盛彥師率領的二萬軍隊,新增的十萬大軍一分為二,秦瓊部新增五萬軍隊。

另外西線再增加五萬軍隊,由河西總管裴仁基出任西線統帥,並任命盛彥師為副帥,連同會寧郡的兩萬駐兵和河西的兩萬軍隊,一共是九萬大軍,殺入唐軍駐兵空虛的隴西,兵壓大散關,這是為了防禦唐軍從西線逃離,堵住他們的退路。

這樣一來,南線漢中的徐世績部、東線河東的李靖部、西線隴西裴仁基部。再加上北線十五萬隋軍主力,從四個方向將關中團團圍困,形成了戰略大包圍。

而關中此時還有十三萬唐軍,正如楊元慶所預料,唐軍又再次強行征兵,凡十四歲以上,五十六歲以下男子,皆要報名參加唐軍,一時間,關中各縣人心惶惶,大量青壯逃亡,很多青壯都躲進關中各處莊園內,被獨孤家族、竇氏家族等關隴貴族藏匿。

盡管募兵並不順利,但唐軍還是進行了統一的布防,李世民將兩萬軍調去了關東,由潼關主將李神通率領,使關東的兵力達三萬人,另外大散關一帶部署兵力一萬,由長孫無忌率領,抵禦隋軍從西面大散關殺入關中。

而李世民親率五萬主力部署在北地郡中部的新平縣和淺水原一帶,這裏是關內道進入關中的戰略要道。

從北方關內道進入關中主要有三條道路,一條東面的洛水道,沿著洛水河谷南下,可以進入馮翊郡。

一條是銅官道,也就是後來的銅川一線,沿著銅官水也能進入關中,不過這條道路破碎崎嶇,需要翻山越嶺,不利於大規模軍隊行軍,所以唐軍並沒有考慮在這條道路上進行重點防禦,只是在同官縣以北的金鎖關駐軍三千人。

而第三條道路便是涇水道,這是最利於軍隊南下的道路,平坦而寬闊,利於輜重運輸,隋軍如果從涇水河谷南下,將直殺長安,李世民的五萬大軍便駐防在涇水道上。

唐軍大營位於新平縣以北,大營延綿十余裏,由板墻構築,寬厚結實,儼如一座小城,大營內密密麻麻排列著數千頂大帳,不時可以看見一隊隊巡哨兵出現在軍營內外,防禦十分嚴密。

李世民的中軍大帳位於大營正中,周圍有數十頂小帳包圍,此時在中軍大帳內,李世民站在一座沙盤前,顯得憂心忡忡。

盡管他考慮得很周密,但面對三十余萬隋軍的四面包圍,他還是顯得有心無力,關鍵是他的兵力不足,手中可調用之兵只有九萬人,他根本無法做到面面俱到,比如南面對漢中隋軍的防禦,就沒有任何部署。

如果說因為巴蜀戰役沒有結束,漢中隋軍不敢輕易北上,可以暫時無視南面的威脅,那麽銅官道和大散關的防禦就讓他寢食難安了,大散關只有長孫無忌率領的一萬軍隊,怎麽能抵禦住近十萬隋軍的進攻?

還有金鎖關,只有三千守軍防禦,想到這,李世民長長嘆了口氣,對旁邊的房玄齡道:“先生覺得隋軍從銅關道入關中的可能性有多大?”

“殿下,萬事皆有可能。”

房玄齡拾起木杆,指著同官縣北面的金鎖關道:“金鎖關不是什麽雄關,這座關隘我去看過,只能說是商關,對商人有用,但對軍隊就很難防住,關內最多只能駐兵三千,可如果敵軍出兵兩萬,就能攻破此關,而且緊靠金鎖關東面有一座山嶺,叫做蜈蚣嶺,隋軍只要占據這座蜈蚣嶺,居高臨下,用巨石轟擊,金鎖關就會面臨滅頂之災。”

房玄齡又將木杆指向南面的銅官道,“所謂的銅官道其實也就是銅官水河谷,我騎驢走過,雖然這條道路坎坷起伏很大,輜重車輛確實難以通行,但並不妨礙輕兵簡行,我騎驢可以過去,那騎兵也可以過來,隋軍完全可以派一支兩三萬人的軍隊,帶上數天的幹糧,殺入關中,便可以得到補給,殿下,這條路是險道,必須派軍隊防禦。”

李世民嘆息一聲,“可是我手上只有五萬軍隊,如果再分兵兩萬去防禦,那兵力就太分散了,容易被隋軍各個擊破,一處都守不住,說到底,還是我的兵力不足啊!”

“殿下,募兵情況怎麽樣了?”房玄齡又問道。

李世民搖搖頭,眼中更加憂慮,“聽說情況很不好,關中民眾沒有人願意從軍,都東奔西逃,三十個募兵點,有的只募到數百,多的也只有一兩千,估計加起來,也就兩三萬,更令人頭疼的是,不像從前還能募到府兵,現在都是新兵,沒有一點訓練,就是一群烏合之眾,讓他們去守銅官道,我擔心不戰而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