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1592(上) 第十四章 廷議(第4/6頁)

在這些部隊當中,遼東軍是精銳盡出;宣、大、薊、保等地因為要防禦蒙古人,派來的大多是當地團練。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浙兵,這支部隊是戚繼光的血脈,指揮官吳惟忠、駱尚志、王必迪等人都曾是戚繼光的部屬,擁有一整套對付倭寇的戰術與裝備。

這還只是先發部隊,四川、山西、浙江義烏、東陽等地的軍隊,都在陸陸續續動員中。

至於總指揮官的人選,石星在那封奏折裏已經給出暗示了:李成梁——但是李成梁肯定不行,他身份敏感,何況年紀也大了,不宜出征,可是寧遠伯的面子不能不給,那麽朝廷只有一個選擇:李成梁的長子李如松。

李如松此時正從寧夏戰場帶著無上的榮譽歸來,征塵未洗。他來當這個指揮官,眾望所歸。

於是,李如松從提督陜西討逆軍務總兵官,改成了提督薊遼保定山東等處防海禦倭總兵官。另外南京刑科給事中徐桓、福建道禦史彭而珩等人還不失時機地舉薦了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柏、李如梅、李如梧等人,也都在東征軍中各有職務。其他人選如楊元、張世爵等人,都是南北一時名將。

但大明祖制是“以文馭武”,這種國家級的軍事動員,必須要用一位文官來擔任最高統帥。石星倒是想自己去,可於規矩不合,於是這個職位便落到了一直在遼東忙活的兵部右侍郎宋應昌身上。

宋應昌是會稽人,嘉靖四十四年二甲進士,在大明官員中學歷只算是普通。他歷任降州守、戶科給事中、刑科給事中、禮部給事中、河南布政司參政、山東巡撫、江西布政司右布政、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大理寺卿、工部右侍郎。這一長串履歷相當熱鬧,六大部委幹過四家,朝廷和地方都有過任職經歷——可是惟獨沒有與軍事相關的。

石星為何要選這麽一個人呢?因為宋應昌這個人,是出了名的不務正業。他本職工作多是庶務民政,可他本人的興趣愛好,卻是打仗,沒事就上書朝廷,對各地邊境政策指手畫腳,一個主意接著一個主意地出。象他在山東當巡撫的時候,老百姓生活水平沒怎麽改善,軍備水平倒提高了一大截。

在壬辰年八月份的時候,朝廷名義上還沒決定出兵,但萬歷皇帝授意石星可以開始作前期準備工作。石星希望這件事要低調、秘密地進行,因此負責人必須懂軍事,擅於統籌,又不能有太強烈的軍方背景,以免刺激到朝廷。

挑來挑去,石星想到了這個不務正業的軍事狂。經過一番運作,石星在八月十三日把宋應昌從工部平調到了兵部,然後立刻把他派去了遼東準備。

宋應昌六月二十四日才剛剛從大理寺卿升任工部右侍郎,兩個月都沒到,居然又轉到了兵部。這在萬歷朝,算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奇跡——要知道,當時萬歷皇帝正在消極怠工、變相罷工,以示對大臣們的抗議,多少職位因為他拒絕簽字任命而常年空缺。從這個人事任命,我們就能覺察到石星背後萬歷皇帝的身影。若沒有他大開方便之門,石星斷然無法如此隨心所欲地操縱人事。

宋應昌確實不負眾望,他到遼東以後,采取了“先固己,再救人;先由近,再及遠”的原則,開始有條不紊地整頓,修繕城墻道路,安排糧草調運,檢查武器庫存等等。在接下來的戰爭中,明軍在遼東境內的補給與運輸從來沒出過任何差錯,全賴這位“不務正業”的大人用心之故。

有鑒於他這份辛苦與功勞,等到朝廷決議一定,宋應昌便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經略。

朝廷還為宋應昌下面設置了幾個副手。沈惟敬是其中一個,他立了大功,被實授遊擊將軍署都指揮僉事。另外還有兩位副手,都是兵部職方清吏司主事,巧合的是,兩個人名字裏都帶一個“黃”字。

一位叫劉黃裳,除了毛筆字寫的非常好以外,沒什麽特別的。而且這個人有點缺心眼,進入朝鮮覲見國王的時候,別人都是噓寒問暖,他上來劈頭就問國王的生辰八字,說要給起一卦,搞得李昖莫名驚詫。

但另外一位就不同了。

這位名字叫做袁黃,字坤儀,負責贊畫軍前兼智朝鮮兵政,也就是在前線給李如松擔任參謀長。這位參謀長,乃是大明朝的一代奇人。

大明朝從來不缺天才,但是卻很少看到袁黃這樣的全才。袁黃興趣廣泛,涉獵廣泛,偏偏腦子還特別好使,什麽東西一拿起來就會,而且都是精通。幾十年下來,他的簡歷裏特長這一欄長得不象話:詩詞歌賦、經史子集,天文學、歷法、幾何、算學、岐黃之術,甚至還彈得一手好琴。

在萬歷二十年,袁黃已經六十多歲了,但腦子一點都不糊塗。這四萬大軍的衣食住行、軍器馬匹、沿途驛站糧草配置,全都裝在這個老頭的腦袋裏,分門別類,絲毫不亂。他還嫌這點東西不夠費腦子,找來朝鮮地圖和一堆戰報,盤腿開始研究進軍路線、情報分析和針對日軍鐵炮的戰術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