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1592(上) 第十八章 我贏了(第4/12頁)

日本守軍全都懵了。日本雖也有類似的大筒、石火筒,但數量極少,在戰場上不占主導地位。象大明這種一次萬炮齊鳴的場面,他們從未經歷過。

第一陣火炮打擊結束後,日軍還沒從驚恐中回過神來,明軍又飛快地把一輛一輛架火戰車往前推去。

這種戰車的造型,與後世的多管火箭炮非常類似。它的底座是一輛人力木車,車上放著兩排共六個長方形的箱子,裏面裝有一百六十支火龍箭或者毒火箭。這些火箭的引線都被鉸在了一起,置於箱尾。操作者只需要把引線點燃,這一百多支火箭便可一起呼嘯而出。戰車的前方還設有棉簾,可以防禦箭矢與鉛丸。

幾十輛戰車被明軍推進到至城墻數百步的地方,車頭仰起,對準城頭一起發射。數千枚火龍竄上半空,劃出耀眼的軌跡,蔚為壯觀。

日軍發現,這些火箭落到城中以後,不但會引燃房屋,而且還冒出一種煙霧。只要接觸了煙霧的人,便會頭暈目眩,站立不穩。這是大明特制的化學武器,藥物暗藏在火箭箭頭,遇熱燃燒揮發。

架火戰車發射完畢以後,飛快地退回陣地。陣地前方埋有鐵蒺藜,可以有效地防止敵人步兵與騎兵突進。

與此同時,明軍主力開始向城前突擊。

在進攻的隊伍中,有許多火器小組。他們懷抱著虎蹲炮,身手矯健,旁邊還有護衛緊緊跟隨。

虎蹲是一種兩尺多長的炮筒,筒身用七道鐵箍,炮口還伸出兩個鐵爪。他們沖到距離城門不遠的地方,將炮筒放下,鐵爪牢牢抓住地面,與城墻形成一個四十五度的仰角。隨著一聲聲沉悶的轟鳴聲,虎蹲炮向城頭噴射出無數高速運動的鉛子與石塊,把碰到的每一個人都砸得血肉模糊。

明軍的火器攻勢遠近交替,一波接著一波,聲勢極其驚人。日軍這一天見到的五花八門的火器,比他們前半輩子見到的都多。整個平壤城都在隆隆的炮聲中搖動。

旁觀的朝鮮人,看得那叫一個爽啊——開眼了,值回那麽多糧草的票價了。在回顧這一天時,他們用沉醉的語調這樣描述道:“倭銃之聲,雖四面俱發,而聲聲各聞,天兵之炮,如山崩地裂,山原震蕩,不可狀言”、“響振天地,山嶽皆動。大野晦冥。煙焰漲天,旁彌數十裏。火箭布空如織,火烈風猛。直沖城裏,林木皆焚。”

就在平壤城北、西、南三面同時陷入混亂的時候,吳惟忠、休靜大師與查大受的部隊不動聲色地接近了牡丹峰。

牡丹峰在平壤城的東北角,它四周修有一圈城墻,構成了獨立的北城,通過北城南門與平壤城連接。李如松在初六的晚上,對吳惟忠下了一個命令:占領這道城門,切斷北城與平壤城之間的一切聯絡與通道。

吳惟忠不太明白這道命令的用意。因為牡丹峰上的敵人能夠獨立作戰,封鎖城門並不能阻止他們用火力支援平壤城。不過他沒有提出疑問。

這一天總攻開始後,吳惟忠吩咐休靜與查大受分別率部屬圍攻牡丹峰,自己則率領浙兵精銳直入北城南部。

開始的進攻很順利,明軍鋪天蓋地的火炮攻擊讓日軍一陣犯暈,防守為之一懈。浙兵很快就突破了外圍防線,攻陷了北城南門。

在控制了北城南門之後,吳惟忠還沒來得及喘息,就突然發覺自己似乎捅了個巨大的馬蜂窩——日本人全瘋了。平壤內城一下子沖出了無數武士和足輕,嗷嗷叫著不要命地開始猛攻北城南門。

面對日本人瘋狂的攻擊,浙兵的壓力陡然變大。北城南門的城樓規模很小,他們打下來很容易,現在守起來當然也很難。吳惟忠有點糊塗,不知道日本人吃錯了什麽藥,這地方有這麽重要麽?至於麽?

他不知道,此時日軍主帥小西行長正在牡丹峰上督軍。明軍占領北城南樓,等於是切斷了日軍半拉脖子,日軍司令官和司令部都給孤立在平壤外了,你說日本人能不急麽?

這正是李如松發現的日軍第四個破綻。

在古代,戰場上沒有無線電和電話,所以碰到大規模的戰鬥,主帥都會選擇一處高地,登高望遠,便於掌控全局。尤其是守城戰,及時看到敵軍的一舉一動至關重要。

李如松知道,只要明軍四面一圍,小西行長肯定會往最高處爬。李如松也是作指揮官的,對這種主將愛爬高心態知之甚熟,以己度人,料想不差。

平壤城最好的瞭望地點是在牡丹峰,坐鎮此處,四面一目了然。明軍一攻城,小西行長一定會選擇這裏——可問題是,牡丹峰不象別的制高點是在城內某處,而是孤懸平壤主城之外,只靠一個城門連接。這便是日軍的致命破綻之一,明軍的絕佳機會。

初六的那一次攻擊,與其說是試探,倒不如說是李如松在給小西行長作心理暗示。果然在初八這一天,小西行長登上牡丹峰,俯瞰整個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