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1592(下) 第一章 史筆如刀“膽怯”的李提督(第3/10頁)

先進來的是負責翻譯的朝鮮通事。李如松對他說:“你回去轉告柳大人,我真不是存心退兵。只不過是今年正月我流年不利,犯沖,得避一避太歲。你看,我從馬上都摔下來好幾回啦。等到下個月一到,我立刻就進攻。”還掏出一份詳細的進攻計劃,讓通事帶回去給朝鮮大臣們看,讓他們放心。

這話倒也沒錯,李如松自從來朝鮮以後,先後從馬上摔下來四回,都快摔成習慣了……

朝鮮通事離開以後,緊接著李如松又召來一個人,楊元。

楊元在碧蹄館立了大功,自身實力損失也比較小。李如松吩咐他率一部分明軍拔營先走。楊元心領神會,連夜開拔。

過了幾天,朝鮮大臣們又來糾纏。李如松告訴他們,碧蹄館一戰後,連續一段時間傷病交加,明軍的戰馬損失很大,對於遼東軍人來說,戰馬如同兄弟一般,所以要搞個祭祀活動。柳成龍他們自然滿口答應,只要李如松不走,幹什麽都行。

李如松把手底下一大半部隊都帶離坡州營地,找了一片開闊地,裝模作樣地設下祭台,焚香吊唁。忽然李如松擡起頭來看看天,派人跟柳成龍說:“哎呀,天有點陰呐,可能要下雨了。坡州這鬼地方地勢低窪,又沒房子,恐怕會被淹沒,住不得。”

柳成龍等聞訊大驚,再趕過去時已經晚了。明軍早已收拾好了營帳,朝著開城退去。柳成龍等人一看木已成舟,無可奈何,只得一邊通知朝鮮軍民也後退,一邊去追趕李如松。

二月五日,明軍渡過臨津江,抵達東坡驛。在這裏,李如松留下了査大受、毋承宣兩千明軍,自己大搖大擺進了開城。他在開城盤桓了半個多月,又留下王必迪等五千步兵,大軍撤回了平壤。

在這個時候,楊元已經遠遠地跑去了大後方。他肩負著李如松的使命,給後方的朝鮮國王以及經略宋應昌解釋退兵原因,告訴他們前方具體情形。其實最主要的,是李如松要和宋應昌達成此後步調一致的戰略部署,對朝鮮人,他才不在乎呢。

朝鮮國王李昖在二月八日見到了楊元。後者侃侃而談為何退兵,譬如糧草不繼,漢城日軍兵力遠多於明軍等等,把李昖說了個頭暈腦漲,因為所有的問題他都解決不掉。但即使這樣,李昖還是擔心害怕宋應昌被楊元說服,到時候可就真的大勢已去。總之,不管怎麽都不能讓明軍退回來。為了防止這種事情發生,李昖在楊元抵達義州的當天,先派了尹根壽去找宋應昌理論。

尹根壽日夜兼程,總算在二月十日先於楊元抵達鳳凰城,見到了宋應昌。宋應昌給尹根壽吃了粒定心丸,承諾說平壤是明軍的底線,不會再繼續後撤了。他還告訴尹根壽,後續援軍已經在路上了,帶了大量火器,大約在二月底就能全部就位。反攻大計,就在眼前!

得了宋應昌的承諾,朝鮮君臣松了一口氣,反過來對李如松更加不滿。在他們眼裏,李如松的名將形象完全坍塌。碧蹄館之敗,把這位提督的膽量全都打沒了,像是一條惶惶不可終日的喪家之犬,整天只想著撤退、撤退和撤退。

於是李如松的平壤大功,也變得可疑起來。朝鮮朝廷裏紛紛傳言,說李提督攻城全靠南軍,搶功全是北軍。甚至有人有鼻子有眼地分析,說李如松這個人一貫只會以眾淩寡,打一場勝仗便見好就收,毫無進取之心。

就連李如松找朝鮮國王要馬,也成了一條罪過。

在平壤之戰中,李如松率先沖入城內,坐騎被日軍鐵炮擊中斃命,之後換了匹馬繼續沖鋒,結果卻栽進了溝裏。戰後他向朝鮮方面提出,希望能幫他找一匹好馬。朝鮮朝廷當時正陷入狂喜,二話沒說,連滾帶爬地挑選了一匹黑駿馬送去平壤——不過後來的碧蹄館,李如松又連摔兩跤,這樣看來,他換上的那匹朝鮮馬也很有點不濟。

現在李如松形象破滅,這件事也成了一個罪證。有人告訴李昖,說李提督很喜歡那匹馬,李昖酸溜溜地回答:“我看這個李如松,人倒是很有氣魄,用兵比起古人來可差遠了。才打下平壤,就急忙討要馬匹,至於麽?李如松自稱他的坐騎中彈丸而死,就他那膽小如鼠的德性,我看純屬扯淡。”——他倒忘了當初是誰一力主張給敬愛的李大提督立生祠了。

那麽,李如松真的是嚇破了膽子,不敢再與日本人交鋒麽?

在考察李如松撤退的理由之前,讓我們先來看看朝鮮人認為該繼續進攻的理由。

柳成龍在《懲毖錄》裏記錄,當李如松要從臨津江撤退回開城時,他攔在馬前,義正辭嚴地提出了五條不可撤退的理由:

一,朝鮮王室陵寢尚在倭寇手裏,必須要奪回;二,淪陷區的人民都等著王師光復,貿然撤退,會讓他們失望;三,朝鮮國土一寸都不容舍棄;四,朝鮮軍隊要依靠明軍,明軍一撤,朝軍恐怕會有嘩變離散的危險;五,明軍後撤,日軍便會追尾進攻,到時候連開城、平壤也未必守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