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1592(下) 第三章 三寸不爛(第2/4頁)

幾乎每一位大名麾下,都有不同程度的流亡。為了截獲這些逃兵,日軍在日本各地都設置了“人留番所”,專門追捕逃亡日軍士兵。

整個日本,唯一還興高采烈堅持開戰的,大概只有太閣一個人了。

平壤的得而復失,讓秀吉著實生了一陣子氣。但他不認為這是戰略上的失誤,而是一個戰術上的小挫折,只要自己親自上陣,便能夠輕易打敗明軍。

為此,秀吉制訂了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由他親自披掛上陣渡海作戰,帶著德川家康,蒲生氏鄉,淺野長政,前田利家幾位大佬和心腹,率軍二十萬再臨朝鮮,如雷霆一般把明、朝聯軍統統消滅。

這個命令一下,日本國內一片嘩然。

秀吉根本沒搞明白,日本在朝鮮的問題不是兵力不足,而是補給不夠。現在十萬人都沒吃沒喝,再派二十萬日軍來朝鮮,那給朝鮮戰爭這頭滿載的駱駝加上的就不是最後一根稻草,而是一噸鋼材。

增兵的消息傳到漢城,所有的將領——無論是持重派的石田三成還是主戰派的小早川隆景、加藤清正——眾口一詞地反對,認為這時候增兵只會加速日軍的崩潰。

可是秀吉的脾氣大家都知道,屬驢的,越是反對他便越是要鬧騰。必須得想一個辦法,既能捋順他的毛,又可以把這事兒壓下去。

最後還是黑田長政家學淵源,給宇喜多秀家出了一個主意,讓他代表日軍在朝將領寫了一封奏捷書。奏捷書裏把碧蹄館之戰大吹大擂了一番,表示明軍業已膽寒,不敢進取半步。我軍已經占據了優勢,只不過天寒地凍,難以維持,不如後退到釜山,與敵人和談,等秋天朝鮮有了糧食,再打不遲。

這番話說得相當巧妙,把日軍的困難藏在一條又一條捷報,既顧全了秀吉的面子,又委婉地表達出了實際情況。長政知道,如果直接告訴太閣我們先提出和談,是絕對行不通的,所以他大玩春秋筆法,暗示太閣大人不是我們要去跟敵人講和,而是敵人撐不住了,來找我們乞和。

反正秀吉不在朝鮮,到底是誰先開口和談的,他根本不知道。

果然如長政所料,秀吉看了這封書信,虛榮心得到了大大地滿足,加上國內一群大佬也死命相勸,秀吉不為己甚,遂決定和談,在名護屋安心地等著大明乞降的使者前來——長政的這一記春秋筆法,直接促成了中日議和,但也導致秀吉對局勢的評估產生了小小的偏差,在後來深深地影響到了戰爭的走勢。

既然秀吉允許和談了,那麽就別耽誤了,趕緊談吧。

宇喜多秀家選擇了小西行長當談判代表。他以前在秀吉家一直就是負責外交工作,也有與明朝交涉的經驗,是最適合的人選。

可小西行長在之前的平壤之戰中墮了名頭,秀家唯恐他會被明方的人看輕,很貼心地給他配備了一位副手,希望他們能精誠合作,攜手為太閣大計努力。

這位副手,是加藤清正……

真不知道秀家怎麽想的,把這兩冤家給捆一起了。

談判人選定了,接下來,就是如何讓對方知道我們有和談意向的問題了。

恰好在這時候,漢城來了一位朝鮮使者。這位使者叫做李盡忠,是著名義軍首領金千鎰的手下,金千鎰轉正成官軍以後,他也變成了朝廷的人。

李盡忠此行漢城的目的,是受了朝鮮國王李昖的委托,為了確認兩位王子的安危。日本人知道這是談判的重要籌碼,因此答應了他的請求。李盡忠在漢城見到了被俘的二位王子和一位陪同大臣黃廷彧,兩邊見了都是一陣痛哭。哭完以後,李盡忠問他們有沒有什麽書信需要轉交李昖的。

黃廷彧這時從懷裏掏出兩封信。

一封信是他在日本人授意下寫的,裏面用詞遣句什麽的完全是站在日本立場上,什麽“太閣大人”、什麽“爾朝鮮國王”雲雲,一副朝奸嘴臉。在這封信裏,小西行長流露出了和談之意,只是語氣十分囂張。

還有一封信,是黃廷彧自己偷偷寫的,刻意使用的是諺文,就是我們之前說的那種給漢字注音的符號,也就是現在的朝鮮文,裏面講的都是漢城軍情大事、兵力部署什麽的。

李盡忠揣著這兩封書信離開漢城,交給了金千鎰。金千鎰立刻往上級轉發,結果不知中途出了什麽岔子,只有那一封假書信送到了柳成龍手裏,真信卻不知所蹤。柳成龍拿起假信一讀之下,又氣又驚,氣的是這個黃廷彧居然主動投靠日本人作朝奸,驚的是日本人居然打算和談了。他不敢怠慢,趕緊轉發給了查大受,請他遞交給李如松。

李如松看到這封書信後,沒有什麽反應,繼續按兵不動。在李如松看來,日本人已經繃不住先開口了,這時候如果太快給出反應,顯得咱們沉不住氣,再釣釣他們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