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1592(下) 第十四章 騎兵的勝利稷山大捷(第4/7頁)

這時另外一員將領竹森新右衛門建議說,敵人數量太多,硬拼難以支撐。不如我帶一支部隊從敵人右翼轉過去,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您再帶本隊攻擊其側翼,才有勝機。

黑田同意了這個提案。果然明軍陣形的鋒尖被竹森的誘敵部隊成功地吸引走,整個陣形向右側旋轉,把左側暴露給了黑田本隊。一番沖突之下,明軍不得不再次後退重新調整陣形。這時趕上太陽落山,而後路的毛利秀元率大部隊也趕到了戰場,雙方結束了在稷山的這一場戰鬥。

在這次戰鬥中,明軍四將中的頗貴自己斬落三級,楊登山和解生也各自獲得兩級,主帥收獲都如此之豐,可見當時戰鬥之激烈,也說明明軍在戰場優勢不小。

歷史在這裏,又一次呈現出了它特有的魅力。

以上對這場戰役描述的主要部分,也就是戰鬥過程,全取自於《黑田家記》,這是諸多史料裏描述最為詳盡的一份記載。其中關於明軍將領姓名的部分錯誤,我們做了必要的修正。根據這本書的記錄,整個稷山之戰可以分為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黑田圖書助、栗田四郎、毛屋主水與明軍的遭遇戰,不敵後退。黑田圖書助、栗田四郎聽從毛屋主水的建議,用鐵炮吸引注意,主力自側翼逼近作戰,打破了明軍的排盾陣,明軍被迫後退。

第二階段,黑田長政本隊三千人聽到槍炮聲,催馬急進。此刻明軍派遣別動隊截斷了素沙坪以南的小橋,把日軍先鋒堵在素沙坪,使後續部隊不能前進。黑田圖書助、栗田四郎、毛屋主水三將則在明軍猛攻下,行將崩潰。

第三階段,黑田三左衛門強行渡河,重新占領小橋。後藤基次與黑田長政分據兩側山頭,母裏、後藤隊與解生所部激戰,擊退之。

第四階段,牛伯英與解生、楊登山等人會師,再度發起突擊。日軍被擊退。

第五階段,黑田長政本隊投入戰場,明軍後撤。

第六階段,明軍李益喬、劉遇節援兵抵達,再次回身向日軍發動進攻,雙方膠著不下。黑田長政采用竹森新右衛門的策略使明軍暴露出左翼,發動攻擊。正好天色已晚,明軍全線後撤。

毛利秀元所部同時趕到戰場。

而明、朝史料對於九月七日這場戰鬥的過程,記載都不是特別詳細,只是簡單地記錄為“察賊未及成列,縱突騎擊之”和“一日六合,賊勢披靡,日暮各歇兵屯聚”等等。

這裏的 “一日六合”,應該就是《黑田家記》裏提到的六個階段。

在《黑田家記》的描述裏,對整個過程中日軍的英勇極盡描摹之能事,對明軍的反擊卻是寥寥幾筆帶過,輕描淡寫。這是日本史料一貫的誇大其詞,不算什麽新鮮事。可我在閱讀這段史料的時候,會有一種奇怪的感覺,總覺得哪裏不對勁。

再仔細一想,終於發現了到底哪裏出了問題。

這段記載將黑田長政與麾下眾將在稷山的表現,描繪成是一場日軍以寡敵眾、幾度瀕臨絕境、最後依靠勇氣才擊退敵人的慘烈勝利。

前面提到了,毛屋主水赫然以長筱之戰的規模來比擬明軍陣容。而長筱之戰織田軍是三萬人出陣,武田軍是一萬五,也就是說毛屋認為對面的明軍總兵力至少是數萬人的規模。

接下來在反復六次的拉鋸戰中,日軍將領也多次發出“大兵勝逾橋,我恐難支,是吾死所也”、“敵軍十倍而我無後繼,不可不死戰”、“彼多兵而我寡”的感嘆。一直到天黑,黑田軍也未能取得決定性勝利,即使是黑田家自己的描寫,也僅僅只說明軍“擾亂不能成備”,最後還是全靠毛利秀元後軍趕到,才使“敵余軍不敢戰而退”,這才罷兵。

要特別注意的是,日方說明軍是不敢戰而退,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破綻。因為哪怕按這記錄,也說明即使毛利援軍趕到時,明軍還是處於攻擊狀態的,在毛利軍抵達戰場後,明軍才放棄攻擊而退去。

日方記錄,包括《黑田家記》在內的各種“家記”史料對戰爭的記敘有個顯著特征,或者說是個規律:如果是日軍取得勝利的場合,會極力誇耀殺傷明軍數量之多,明軍如何一潰千裏;如果是日軍戰況不利的,就極力擴大明軍兵力,然後誇耀日軍將領之武勇。說白了,贏了就是“屢戰屢勝”,輸了就是“屢敗屢戰”。

以前有個解放戰爭時期的笑話,說地下黨從嚴密封鎖的國統區報紙上,仍舊可以判斷出內戰局勢。只要看到哪裏國軍“英勇奮戰”,就意味著國民黨在這裏吃了虧。如果是“不顧犧牲英勇奮戰”,就意味著有一場大敗;如果是“不顧犧牲英勇奮戰匪不敢追”,就意味著有一場大潰敗。古今一轍,可以互相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