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1592(下) 第十九章 大增兵(第4/7頁)

李舜臣得了這些賞賜,面色發光,把它們高高掛起在軍營裏來,誰來了都要帶過去炫耀一番。

有了這一番交情,陳璘和李舜臣的關系從最初的互相忍讓,變成了互相欣賞,見面彼此都要道聲爺,沒事就作詩唱酬,出門乘轎都是並駕齊驅,關系比蜜都甜。

這種意外發展,讓漢城以柳成龍為主的悲觀主義者們眼鏡噼裏啪啦碎了一地——如果他們有眼鏡的話。

劉綎、董一元、陳璘分別來自於大明西南、東北和東南,他們代表了援朝部隊的三個主要來源。他們的入朝,表明大明朝廷終於下了狠心,決定動員全國之力,把苟延殘喘的日本人直接碾壓過去。

就這樣,在短短數月之間,明軍在朝鮮的總兵力激增到了十四萬兩千七百人!一線兵力達到了九萬多,軍容前所未有之盛!可謂是兵多將廣。

兵多,這個好辦;將廣,卻有麻煩。在朝鮮這麽一個狹窄的地方,卻聚積了這麽多來自不同地方的總兵、副總兵,管理起來是件麻煩事。

董一元是老資格,不必說,肯定地位不能比麻貴低。劉綎和陳璘兩個人如今也是獨領一面的主軍人物,頭銜上都有個提督。這些人湊到一齊,如果搞不清尊卑,早晚得出事。

於是明軍的指揮系統進行了一些細微的調整,仍舊以邢玠為經略,統籌全局,由楊鎬經略布置戰略。下面則分成了麻貴、董一元、劉綎三個戰區,每個戰區除了這三位最高指揮官以外,還設有一名監軍。負責西路軍的是參政王士琦;負責中路軍的是按察副使梁祖齡;另外還有一個負責東路軍的監軍徐中素,可惜他五月份來到朝鮮,六月份就奔父喪回去了。也沒人來接替他,位子就一直懸在那裏——別說這三個戰區,就連邢玠身邊,都有一個禦史陳效盯著。陳效不直接管轄那三路監軍,但他手底下有兩員金牌狗仔隊,一個是丁應泰,一個是徐觀瀾,專門盯著諸將舉止。

朝廷之所以派出這麽多監軍過來,都是因為楊鎬在島山敗的太過離奇,讓萬歷對援朝部隊的行動產生疑心,覺得這些家夥可能會謊報軍情,因此所有的監軍身上都背著一個“查勘功罪”的任務。這些監軍的權柄頗高,大戰略上,三路諸將都聽從經略吩咐,但具體到小戰略和戰術上,他們都必須得和監軍商量著來。

事後證明,這些監軍的表現都很不錯,不僅確保了援朝部隊能得到一個相對客觀的評價,而且在戰爭決策方面也起到了正面作用。

萬歷二十六年四月二十九日,邢玠和楊鎬兩個人看到明軍的援軍陸陸續續開到,膽氣足了,便在漢城制定了一個十分宏大的計劃。

在這個計劃裏,明軍將分成四路,三路陸軍分別進攻順天、泗川和蔚山,一路水軍掃蕩沿途海域,用雷霆手段一下子摧毀整條日軍防線,使其首尾不能相顧。明軍在朝鮮戰場一直以寡敵眾,這是第一次以眾淩寡,要痛痛快快出一口鳥氣。

可惜楊鎬還未付諸實施,就因為受丁應泰的牽連而離職了。在朝廷新委派的經略到來之前,明軍都不能輕舉妄動,只得慢慢積蓄著補給,調整部署,等待著上頭下命令。

沒想到的是,萬世德還沒來,丁應泰又來了。

楊鎬事發以後,萬歷皇帝讓丁應泰和徐觀瀾再赴朝鮮,查勘功罪。丁應泰考察了一圈,說你們這麽多人堆在前線,卻不肯進攻,光在那裏消耗糧食,是不是不想混啦?

前線諸將都知道這位大哥的嘴是出了名的臭,誰被他噴上一口,要倒黴三四年,都把他往邢玠那支。丁應泰也不客氣,到邢玠那兒說你趕緊開打,要不然楊鎬就是你的榜樣。

邢玠怕他回去又惹事,心想也別等萬世德來了,差不多就開打吧。

於是在萬歷二十六年的九月中旬,在一個小小的丁應泰撬動之下,數萬明軍兵分四路,正式打響了抗日援倭的最後一場、也是規模最大的一場上戰役。

關於這三路明軍的兵力配置,列舉最為詳細的,是《再造藩邦志》。許多文章與相關研究書籍,都以這本書提供的數字為準。即:麻貴率領東路軍兩萬四千人,再次進攻蔚山的加藤清正所部;中間一路由前遼東總兵董一元率領,總兵力一萬四千人,主攻泗川的島津義弘;西路軍由劉綎率領,總兵力一萬三千六百人;進攻順天的小西行長。各地朝鮮軍也分別跟隨明軍主力,一並南下。

與此同時,陳璘率領水師一萬三千兩百人,外加李舜臣的朝鮮水師,從古今島出發,一路橫掃整個全羅、慶尚兩道海域。

這個數字,其實很成問題。

除開水軍不算,明軍的總兵力才五萬一千六百人,跟日軍總兵力相比要少。具體到分路上,除了東路軍占有兵力優勢以外,其他兩路都不如日軍。比如中路的島津義弘,兵力有一萬人,算上固城立花宗茂的七千人,實際兵力還在董一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