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電報與晚清政治(第4/6頁)

慈禧隨即想,列強之中最強的,無過於英吉利國。何況英吉利國當時是女王當政,或許能與慈禧有些共同語言,便給英國女王維多利亞也發去一封電報:

“大清國大皇帝問大英國大君主兼五印度大後帝好。中國與各國通商以來,惟貴國始終以商務為重,並無覬覦疆土之意。近因民教相仇,亂民乘機肆橫,各國致意疑朝廷袒民嫉教,遂有 攻占大沽炮台之事。從此兵連禍結,大局益紛擾。因思中國商務,貴國實居十之七八,關稅 既輕於各國,例禁亦寬於他邦。是以數十年來,通商各口之於貴國商民,最相浹洽,幾如中 外一家。今以互相猜疑之故,時局一變至此。萬一中國竟不能支,恐各國中必有思其地大物 博,爭雄逞志於其間者,於貴國以商立國之本意,其得失當可想而知。現在中國籌兵籌 餉,應接不暇,排難解紛,不得不惟貴國是賴。為此開誠布臆,肫切致書。惟望大君主設 法籌維,執牛耳以挽回時局,並希惠示德音。不勝激切翹企之至。”

最後是慈禧一貫看不起,卻又恨又怕的日本帝國,慈禧發電雲:

“大清國大皇帝問大日本國大皇帝好。中國與貴國唇齒相依,敦睦無嫌。月前忽有使館書記被 戕之事,正深惋惜,一面拿兇懲辦間,而各國因民教仇殺,致疑朝廷袒民嫉教,進而攻占大 沽炮台。於是兵釁遂開,大局益形紛擾。因思中外大勢,東西並峙,而東方只我兩國,支柱 其間。彼稱雄西土,虎視眈眈者,其注意豈獨在中國哉?萬一中國不支,恐貴國亦難獨立。 彼此休戚相關,亟應暫置小嫌,共維全局。為此開誠布臆,肫切致書。惟望大皇帝設法籌維 ,執牛耳以挽回時局,並希惠示德音。不勝激切翹企之至。同上。”

在這幾封電報裏,慈禧施展出了渾身解數,一會兒拉著俄羅斯,說“貴國與中國,絕非尋常 鄰誼可比”如何如何;一會告訴英國中國若跨掉,其他列強難免會侵占英國在華利益;一會又拽著日本,苦口婆心地講所謂“唇寒齒亡”的道理,說“萬一中國不支,恐貴國亦難獨立。 彼此休戚相關”雲雲。可說是把所有離間的手段,都用了出來,只盼著各國“彼此相疑,紛生齟齬”,清政府便可趁此間隙喘息一二。

可惜國際政治,不是靠小聰明就能掌控的。據說幾個國家的外交人員拿著這幾、、封大同小異的電報一對,笑得“為所顛倒”,笑完了,又不禁感嘆這位滿清的最高統治者實在是不可理喻。各國外交人員把電報轉回國去,壓根沒有幾家政府當回事。慈禧翹首以望,卻是石沉大海,一封回電都沒有。幾個老牌強國根本懶得搭理這個無知昏庸的老婦人。

唯一搭理了慈禧幾句的,只有年輕而急於在國際事務中表現自己的美國政府,它客客氣氣回復了一封電報。

“美國總統向中國皇帝致意:

我已收到陛下7月19日來函,欣悉陛下認識到,美國政府和人民對中國除了希望正義和公平之外別無他求這一事實。我們派軍隊到中國的目的,是從嚴重危險中營救美國公使館,同時保護那些旅居中國並享有受條約和國際法保證之權利的美國人的生命財產。已向貴國派遣軍隊的所有國家都公開了同樣的目的。

我從陛下的信中得知:那些擾亂中國的和平、殺害德國公使和日本使館成員、現仍在北京圍困著那些幸存的各國外交官的暴徒們,不僅沒有得到陛下的任何贊助和慫恿,而且實際上是對皇權的反叛。如果是這種情況,我最鄭重地促請陛下政府:

1,公開證實外國公使是否還在世,如果還在,他們的現狀如何。

2,讓各國外交使節直接、自由地與各自的政府取得聯系,排除威脅他們生命和自由的一切危險。

3,使中國的朝廷與援軍保持聯系,以保證在解放公使館、保護外國人以及恢復秩序方面彼此合作。

如若這些目的均告實現,本政府相信,對於和平解決這次動亂所引起的一切問題,各國將不會存在任何障礙。同時,本政府在取得其他國家的同意後,將樂於以此目的為陛下進行友好的斡旋。

威廉·麥金萊”

那時的美國,和如今的不可一世不同,人輕言微,雖有善意,卻無濟於事。慈禧電報離間不成,只得倉皇北狩,並急電各地諸侯進京勤王。

千盼萬盼,結果她最後盼來的,卻是一封令她驚駭莫名的電報。

這一封電報在中國政治史上的地位之重要,無以復加。而在這一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恰恰就是在中國電報史上舉足輕重的盛宣懷。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腐敗之極的清軍節節敗退。平壤戰役中,雖然有左寶貴、聶士成等部的拼命血戰,但由於統帥葉志超的不戰而逃,清軍一潰千裏,盛宣懷五弟盛星懷陣亡於敗軍之中。這一噩耗傳來,盛宣懷憤激之下,舊疾發作,差點死掉。第二年馬關條約簽定,盛宣懷以身體不好,無法擔當大任為由幾次要求辭職,清廷都沒有批準。從日後的事情推演,盛宣懷對清廷失望透頂,恐怕就因此時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