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八章 廷議(第2/2頁)

滿朝文武,半數人都是目瞪口呆,都沒有明白這是怎麽回事,怎麽突然就要對遼國用兵。

百年來大宋日漸興盛,百姓安居樂業,到得神宗之時,國庫富足非常,趙佶才有資本這般揮霍無度。為何大宋能如此富足,和平無戰事顯然是起了最大的作用。

太宰鄭居中回過心神,左右看了看,又看了看童貫蔡京,哪裏還不知道這裏面的貓膩,出得幾步便道:“啟奏陛下!澶淵之盟至今百余年,兵不識刃,農不加役,雖漢唐的和親之策,也不如我朝的安邊之策。如今四方無虞,卻要冒然毀約,恐招致天怒人怨。且用兵之道,勝負難料。若勝,國庫必乏,人民必困;若敗,遺害不知凡幾。以太宗之神勇,收復燕雲,兩戰皆敗,今日何可輕開戰端!”

趙佶聽得鄭居中言語,眉頭一皺,也不答話,只去看童貫。

童貫早有應對,看了看手中的笏板,開口又道:“鄭太宰此言差矣,檀淵之遼,與今日之遼,豈可同日而語,今日之遼,內政腐敗,外敵強橫,正是內憂外患之時,先帝夙願,便是要收復燕雲,我輩豈可不遵,如今正是機會,收得燕雲十六州,往復漢唐之雄風。陛下本我明君,雄才偉略,正是建功立業的時候。從古至今,居安不思危者,哪朝哪代不是落個淒慘下場,如今我大宋能有明君在位,豈能不開疆拓土,奠定萬世基業。何況燕雲,本就是漢人故土,陷於蠻夷多年,我輩若是不思進取,放任華夏之民於水火,如何能面對列祖列宗。”

“童太尉,童樞密,你巧如舌簧,可不聞自古聖賢,皆是信義為本,檀淵盟約在前,今日若是背信棄義,又如何面對天下道義。若是再起戰端,於我大宋子民與戰火,又如何面對我大宋先皇列祖。”鄭居中已然有些激動,便是在他心中,這般開戰,實在有違道義,更是拖累國家於水火之中。

童貫聽言,輕輕一笑,看了看笏板,揚起頭左右看了看說道:“背信棄義者,非我大宋,實為北遼,我大宋與西夏戰,近百年來,遼人暗地裏兵馬錢糧援助西夏,何曾記得檀淵之事?此番我大宋剛敗西夏,兵峰正盛,起兵燕雲,燕雲之地舊民,必然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必然馬到功成,何來鄭太宰說的子民於戰火。”

鄭居中臨時面對,哪裏說得過童貫準備許久,便是只得趕緊左右去看,用眼神示意旁人出言。

蔡京見得此時,上前一步開口來道:“鄭太宰言語也有些道理,為國為民計,句句真摯。童太尉話語更是極為有見地,為社稷千秋,為華夏一統,為後代子孫。依老夫之見,即便要開戰端,也要與女直同盟,共伐遼人,才是萬全之策,今日廷議,是否攻遼,待日後再談。便是這女直之事,可先行派使節去商談一番,才可定奪與遼之戰。諸位以為如何?”

滿堂反對開戰者不少,搖擺不定者更多。卻是蔡京一語,便把這個事情看似拖了下來,以後再議。眾人皆想著童貫今日話語,必然是準備許久,倉促來談,也沒有一個反擊的言詞,蔡京出言調停,正是時候,皆是點頭稱是。

蔡京此言,看似極為有理,卻是已然把這攻遼之事往前推進了一步。顯然蔡京童貫早已商量得極為透徹。以開戰之事來開局,最後以與金人結盟之事來結束。

似乎還沒有開戰,卻是這開戰與否,便是用這結盟之事能不能成來決定,已然達到了戰略上的勝利。

趙佶更是點頭說道:“蔡卿說得有理,兵事兇險,不能輕易而起,且看女直如何,來日再議。”

便是這一日,廷議還在繼續,卻是這大宋聯金的事情已然定妥,往遼東聯金的使者便是這原來的遼國光祿卿馬植,也就是趙良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