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八章 不死的阿骨打,後悔到東京(第2/4頁)

劉延慶一臉凝重在城墻上踱步,一個軍漢上前與劉延慶耳語幾句,劉延慶飛快下得城墻,上馬便在大街上狂奔,直往西城而去。

西城之外,三千從永興路來的軍漢終於趕到了,便是劉延慶的麾下。劉延慶飛速趕去,便是要親自下令打開城門。

過得不久,鄭智也接到了剛剛散到汴梁城附近的遊騎來報,說是西邊出現了一隊人馬,正在等候進城。

鄭智聞言,打馬帶著幾千騎兵飛奔往西城而去。

卻還是來晚了,遠遠看到那三千人的最後一隊進入城內,隨即城門關閉了起來。

鄭智便也拉住了馬匹,並不再往前狂奔,只是感嘆道:“當真好大一座城池啊!”

便是鄭智也是第一次這麽繞城狂奔,若是一般的城池,北邊到西邊也用不了多少時間,卻是汴梁城,鄭智足足奔了兩刻多鐘,方才尋到是哪個城門有士卒進入。

一個一百多萬人的古代城市,其大小的形容,實在難以比較。就如一座後世三四百萬人的城市整體被高大的城墻包裹住了一般,如此興許才能較為準確形容汴梁城的大小。

劉延慶有驚無險把麾下的三千號西軍士卒迎進城內,卻是來不及安置,立馬又打馬往皇城奔去,鄭智大軍到了,便也該進宮稟報一下。

趙桓在宮內,也是寢食難安。幾個心腹,昨天拂曉就入了宮,一直隨在趙桓身邊,等待著各方的公文與稟報。

自從昨夜拂曉聽得鄭智大軍過了河,這東京城裏的達官顯貴,已然沒有一個不是人心惶惶。

本來準備在朝堂之上商議如何處置童貫的問題,卻是朝會之上也沒有一人開口說這件事情。

就連李邦彥都故意沒有提這件事。

顯然人都知道如何避禍,童貫之事,興許便就是一件禍事。李邦彥都如此去想,何況旁人。若是萬一鄭智真的進城了,那童貫,眾人巴結還來不及。何以還會在這種關頭去禍害童貫。

若非此時這朝堂之上還端坐著大宋的皇帝陛下,此時只怕已然有些投機取巧的鉆營之人開始巴結童貫了。

劉延慶快步入得皇宮內的一個小廳,拜見了趙桓,又與左右幾人簡單見禮。然後開口急道:“陛下,反賊大軍超過五六萬之數,已然到了被外城封丘門之外,正在安營紮寨,打造攻城器械,明日只怕就要攻城了。”

趙桓對於這件事情倒是不意外,因為拂曉就聽聞了鄭智渡過了黃河,開口也問:“折可求到了哪裏?他麾下多是百戰之兵,與反賊不相上下,他若是到了,東京無憂。”

李邦彥聞言面色一變,只道:“陛下,折可求被賊軍尾隨拖累,正在擺脫淮西反賊,所以腳程慢了一些,想來過不得幾日就到了。”

李邦彥話語明顯有假,只是在場眾人不知而已。折可求正在與反賊王慶的十萬大軍廝殺,這個消息東京城了只有幾個人知道。便是那幾個欽差與李邦彥。

卻是李邦彥把這件事情隱瞞下來了。李邦彥不稟報,便是怕頭前那位皇帝陛下擔憂之下又來一個出城而逃。李邦彥實在不想逃,這個念頭並非李邦彥有多麽忠君愛國,能為國效死。而是李邦彥實在舍不得這一身剛到手的權柄。

便是李邦彥心中所想,即便是割地賠款,還是要什麽東西,都可以忽悠趙桓滿足鄭智,就是這大宋的都城東京不能給鄭智。有了東京,便有了這朝廷,也就有了李邦彥一身的權柄。

就如歷史上的李邦彥,面對金兵在外。為了議和,什麽條件也能接受。為了不觸怒金人,李邦彥甚至下令斬殺了東京城上一個忍無可忍私自發射火器去打金人的士卒。便是寧願殺一個奮勇為國的大宋士卒,李邦彥也不想把金人觸怒了。便也是要保這一身的權柄。

趙桓聞言大急,開口又道:“快快派人去催促折可求,讓他星夜兼程趕來,鄭智已然兵臨城下,他還在路上遲遲不來,可是想獲罪不成?”

李邦彥聞言連忙說道:“陛下放心,城中士卒必然能堅守幾日,待得折可求大軍一到,反賊必然兵敗如山倒。”

李邦彥便是想著先把折可求的事情拖過去。只要堅守幾日,鄭智攻不破城池,鄭智即便自己不退軍,和談之事也應該不在話下。許諾一些好處也無妨,李邦彥與鄭智打過交道,便是也覺得鄭智算是比較好打發的人。

因為上次李邦彥打發鄭智,也並沒有費多少手腳。

卻是此時,東京城內已然大範圍出現了種師中寫的那份清君側的檄文。

外城城墻腳下的一處破舊民宅之內,幾個挎刀的漢子不斷磨墨,另外幾個挎刀的漢子提筆疾書,不斷抄寫著種師中所寫的檄文。字跡雖然不好看,但是也能讓人清楚認出檄文的每一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