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叢林,文化(第3/4頁)

這樣辦公,才跟有效率。若是那般三天兩頭更大衙門官員都要大早而起,到皇城之內朝會,顯然是沒有必要的。細致的辦公會議才是務實的做法。

隨之而來的,也是內部公文邸報的改革,內容也就越來越多了一些。這個才是國家政策宣導的內部渠道之一。

“陛下,依臣之間,趙王殿下實乃才德兼備也。如此定奪,既避免了大戰之事,又達到了應有的目的。實乃一舉幾得之策。”李綱出言說道,對於李綱而言,支持自己這個學生,是毋庸置疑的。鄭凱與李綱,師生十幾年,感情不用多說。

人,不論多麽中正。感情總是極為重要的人性。

鄭智看這份從極西之地傳回來的書信,其實內心最初,並不十分接受,鄭智剛性太重,也就是殺伐過於果斷。這麽多年來,越發如此。

所以對於合作之法,鄭智其實沒有想過。直到看完書信之後,認真想了想,方才覺得如此也罷,如此也罷,其實也是鄭智的一種不太願意接受的內心寫照。

便聽鄭智開口說道:“耶律大石自降為王,接受冊封,其實意義也不大。王與皇,不過是個名頭而已。今日合作臣服,來日起兵造反,這樣的事情,歷史之中太多太多。終究不是穩妥之策。”

鄭智所言,就是心中的擔憂。

李綱連忙接道:“陛下,接受冊封的臣服,便是名義上的大勢。往後再來徐徐圖之,手段多的是。而今若是契丹人能帶著八萬大軍往西去,便也不知要省了我大夏多少事。水師早已西去,配合這一番大軍之勢,只要能勝得突厥人幾番。海灣之處割讓少許土地,便也不在話下。如此海灣之地就能站穩腳跟,往後再圖擴大地盤之事,也有了一個前哨站。如此便是一舉幾得也。”

李綱所言,也極為有道理。海路之上,萬裏之遙。運送幾萬大軍到海灣去,不說後勤補給問題,就說這運送,在此時也是不現實的。即便運去了大軍人馬,萬裏之遙,想要打敗突厥人,占領地盤,也是沒有勝算的時期。塞爾柱突厥人,可不是撮爾小邦,更不是輕易就能戰勝的。

那麽想要在海灣站穩腳跟,那便需要一個不小的前哨站。這個前哨站,突厥人顯然不可能給大夏國。那麽就需要西域的大軍逼著突厥人就範。

有一個西遼為後勤支柱,加上西遼八萬大軍,二十多萬人馬與突厥人開戰,就是逼著突厥人就範,逼著突厥人不服也要服。如此想來,把西遼打成一團糟,再去花人力物力建立一個統一的政權,那將也是個漫長的過程。還不如現在就借雞下蛋。

如此水師西去,立馬就能上岸建立據點。有了據點,有了生意與商路。往後就會有越來越多的漢人到達那裏,商船越來越多,補給也將簡單許多,運送軍隊也就成了不那麽麻煩的事情。

十字軍之戰,要打兩百年。突厥人雖然多是勝利,但是也多損失慘重,這就是機會。

種師中也是往前幾步,開口說道:“陛下,李相所言有理。只要我大夏保持兵威不減,軍備上持續發展,持續進步。契丹人便也翻不出手掌心。何況契丹人還割讓了十三座沿線道路上的城池。如此雖然只是耶律大石的誠意,但是也讓我大夏在交通要道上有了自己的控制權。往後耶律大石的子孫,即便有反叛之心,也可快速反應,以大軍滅之。若是西遼之人沒有反叛,往後削弱他們的手段也多的是。陛下不需擔憂,趙王殿下當真才德兼備也。”

鄭智聞言,終究還是點了頭。說道:“此策倒是不差,卻也不能掉以輕心。下旨,加急往西去。封耶律大石為契丹遼王,著耶律大石把子嗣都派到河間來朝見一番。”

鄭智便是故技重施了,叫耶律大石派子嗣來,倒不是要人質要挾拿捏。卻是要讓這些人都來讀讀書,上上學,學習漢語漢字,讀一些聖賢之道。待上幾年再說,要是耶律大石歸西了,鄭智必然立馬就在河間封新的契丹遼王。

至於這新的契丹遼王人選,才德兼備顯然是不必要的。哪個讀書讀得好,人品好,就立哪個。立了新的契丹遼王,再放回去管理地盤。這才是控制的最佳手段,能打能殺有勇武的,必然不能成為遼王。

鄭智對於這個時代的華夏文化,極為自信。文化的影響,往往是改變一個人的主要手段。

就如耶律大石,能做出這般的定奪來避免一場大戰,何嘗又不是因為大石林牙是一個讀過聖賢書人的。這一點文化上的認同,其實是避免這場大戰的主要原因。在這個年代,文化想通,才能有互相有信任的基礎。甚至到以後千年,這個道理也是沒有多少改變。從十字軍東征二百年,到後世的中東火藥桶,文化上的差異,就是戰爭最本源的開始,利益伴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