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必敗的戰役

或許有許多人錯誤地將太平道與黃巾軍兩者劃了等號,但事實上,太平道是太平道,黃巾軍是黃巾軍,兩者並不能一概而論。

首先,太平道是一個宗教,由大賢良師張角所收的子弟們以及對教義極其狂熱的信徒們組成,他們的人數並不會太多,一個地方的核心層頂多就是成百上千左右,並沒有像謠傳的多達成千上萬那麽誇張。不過這其中基本上會有一到三名張角的直傳弟子擔任該地方的領袖,即大小渠帥。比如潁川渠帥波才、東郡渠帥蔔已等等。

總的來說,太平道框架裏的大小渠帥,地位等同於大漢各地方的統帥與將軍,大方以“郡”單位作為戰略控制目標,而小方則以“縣”單位作為戰略控制目標,總的戰略方針就是在張角振臂起義時,大漢三十六個重要郡領或縣領共同起兵,將足以燎原的星星之火點燃。

為了方便聯絡以及統帥,太平道又設六位“神上使”,地位在渠帥以上,張氏兄弟三人以下,而其中,已過逝的馬元義便是負責荊、揚兩州的“神上使”,而在他死後,他的神上使位置被接班人、控制南陽宛城的張曼成所繼承。

而黃巾軍,不但包括整個太平道在內,並且還包括他們在布道期間所吸收的各地方上的流民,這些流民大多都是各地方受到天災人禍後卻被朝廷忽視、任其自生自滅的平民組成,被充滿絕望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被太平道的教義趁虛而入,吸納為信徒。

再者,太平道與黃巾軍的方陣也大為不同,太平道的目的是吸納足夠的信徒,為日後推翻他們眼中的暴漢做準備;而黃巾軍則是在已經準備充分或不得不誕生的情況下,以武力的形式直接與大漢朝接觸。

因此確切地來說,黃巾軍包括整個太平道,但是又被太平道所統領,一個是軍隊,一個是宗教,總的來說,黃巾軍就是一支從宗教中誕生的軍隊。所以,是先有的太平道,後有的黃巾軍,前者統帥後者。

而什麽時候才有的黃巾軍呢,即是張氏三兄弟公然祭天起兵之後,才出現的黃巾軍,這使得本來還在震撼於自己搖身一變變成了百萬黃巾之後的張煌空歡喜了一場。因為在確切了解過張煌才知道,眼下的太平道,哪怕全國的信徒加起來,也不過區區萬余人而已,遠遠沒有達到歷史中張角登高振臂一戶,四方百姓雲從,瞬間變成百萬黃巾大軍的輝煌局面。

雖然有些遺憾,但張煌也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更確切地說,他反而更加傾向於眼下太平道的這個局面。畢竟眼下太平道的信徒雖然僅寥寥萬余人,但貴在這些人皆是信仰“黃天”的太平道死忠,除了唐周這種本來就是外勢力打入內部的棋子外,基本上不會出現什麽叛徒,也不可能會做出像日後一些地方上馬賊、強盜一流打著太平道或黃巾軍旗號迫害百姓的事。

更為關鍵的是,雖然說歷史中的張角登高振臂一呼的確在前期給大漢朝帶來了幾乎滅頂的毀滅打擊,但是之後,隨著像劉備、曹操、袁紹、孫堅等各地方權貴的脫穎而出,黃巾軍好似反而變成了可以淘出真金的浪沙,專門替大漢篩別各地方層出不窮的英雄式人物,反而成了陪襯。

這是張煌所不希望看到的。

倘若張梁當真按照他所說的那樣,推薦他張煌為太平道下一任的掌教,那麽張煌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取消在歷史中張角這場倉促的起兵反漢,將死忠於太平道的信徒們打散,化整為零潛伏到漢朝內部去,從根基開始逐步蠶食朝廷對地方的控制力,並借助百姓的喉舌,制造種種對朝廷不利的輿論。似這般雙管齊下的戰略,豈不比倉促起兵要好得多?

但遺憾的是,有時候事情的發展並不能人為的控制,至少以張煌的資歷,還做不到叫太平道內部的老人們心悅臣服地取消起兵的事宜。

“什麽?不起兵?……你這個混小子當真是大賢良師的義子麽?!”

在平鄉縣一個秘密的地下密室內,張煌剛剛開口說出了自己的主意,便遭到了有資格參與這場會議的所有太平道信徒的反對,而其中最先站起來反對的,便是據說中大賢良師張角的親傳大弟子,一個看起來四十來歲的壯漢,張焉。

或許有人對這個名字頗為陌生,不過若是換一個稱呼,恐怕知道的人就會增加不少:這個漢子在成為張角的大弟子前,曾販賣過私鹽,也曾做過山賊,武藝出眾、專好打抱不平。但是在他年輕販賣私鹽的時候,負責替同伴們放風的他總是隨身帶著一個牛角號,若有官兵前來緝捕,他便吹響號角通知同伴,久而久之,熟悉的人便稱呼他為,張牛角。

不錯,此人正是張角最信任的大弟子,委任幽、冀兩州“神上使”的張牛角,日後第二次黃巾起義時極為出彩的黑山黃巾首領張燕的義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