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制衡(第2/2頁)

眼下的大明朝廷內部,隨著宦官勢力的出局,由文臣和勛鎮勢力把持朝政,而勛鎮與文臣之間,其實是對立爭鬥的關系。

歷史上的南明朝廷也是如此,勛鎮與文官之間,勛鎮與勛鎮之間爭鬥不休,這都是因為本來穩定的系統破碎之後,各個勢力之間無法找到平衡所至。

此時大明內部,還沒有出現歷史上的那種混亂,其實是因為王彥這個特殊身份存在,他首先是勛鎮之首,武將都被他壓制,其次他又是實實在在的舉人身份,被文官認可,有長遠的戰略目光。

這樣整個朝廷,達到了一個平衡,雙方之間能夠通過王彥,可以相互妥協,有這麽一個調節矛盾的存在,但這只是隆武朝廷內部的局勢,還有外部的諸多勢力,還沒有算進來。

不過朝廷內部既然達到了平衡,所以無論是哪一方都不希望有第三種勢力進來攪局,內廷司禮監,肯定是要被打壓的對象。

司禮監這個機構,設置於宣宗時期,為的是牽制內閣,但他一出現就注定是會淩駕於內閣之上的存在,司禮監大太監一度成了朝廷的最高實職,劉瑾,魏忠賢都曾經擔任過這個職務,獨攬軍政大權。

龐天壽出任司禮監大太監之後,自然滿懷期望的想要攬權,但是他卻發現朝廷大權已經牢牢的掌握在以王彥為首的勛鎮和外庭文臣手中,軍政大權早已歸屬劃分完畢,他動不了任何人的利益,加上皇帝並不支持他,所以司禮監大太監基本成為虛職。

本來龐天壽見沒有機會,也就不再去想,老實伺候皇帝,但隨著朝廷局勢越來越好,大批官員開始來到廣京,而且都是有品級的官員,但這時隆武朝廷內主要的實權職位,基本已經被人把持。

這些新來的人之中,一些有能力的被任用,一些則沒有得到好的職位,這幫人打仗不行,幹實事也不行,內部爭鬥卻是一把好手,左懋第和蘇觀生這樣的實幹派,自然不用他們,這些人也就難免心生不滿。

龐天壽見文臣集團內部又有分裂爭鬥的意思,覺得機會來了,於是稍微收攏就拉起了一幫人。

就在這是,王彥東征的消息傳人桂林,這對大明而言是好事,但在桂王監國政權看來,就不同了。

本來現在隆武政權就蒸蒸日上,桂王政權卻始終沒有什麽作為,如果王彥東征勝利,那桂王政權豈不更加沒有希望。

這種擔心,使得桂王一派生出了要離間隆武君臣的意思,所以派人前往廣京一邊行間,一邊嘗試拉攏隆武朝廷內部的大臣。

龐天壽雖然糾集了一些文臣,但是勢力還達不到挑戰外庭的地步,而這時他手下的文臣丁時魁、金堡等人,因為與桂王派來的袁彭年相熟,很快就被拉攏,然後又把袁彭年介紹給了龐天壽。

此時隆武皇帝,因為操勞過度,身體日漸消瘦,時日無多,龐天壽想著按著之前唐、桂、魯,三方的約定,最後繼承帝位的極有可能還是大明法統上的繼承人桂王,遂即立刻與袁彭年一拍即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