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 占城

明朝船隊駛入南海,這對於南洋諸國是個不小的震撼,原本諸邦也都聽說過中國的富庶強大,仰慕中國,但是畢竟只是心理上的想法,他們看不見,也很難感知,但這船隊一來便不一樣,這是實實在在能夠看見的東西,帶來的感知絕對不一樣。

在成祖時明朝國力強大,明朝還時常插手南洋事務,但隨後國力衰弱,便逐漸退出了南洋。

之後大明雖然是南洋諸邦的宗主國,但事實上南洋諸邦無論是打仗也好,相互談和也好,從來都不帶大明玩。

什麽原因呢?

因為求不著!大明遠在萬裏之外,就算跟大明商量了,也解決不了他們的問題,既然解決不了他們的問題,那還跟大明商量什麽勁兒呢?

久而久之,南洋諸多邦國在做任何決定時,腦子裏根本就不會想到大明,也不關心做出的決定是否損害了大明。

反到是荷夷的武裝商船,沒事兒就在這些邦國家門口轉悠,讓這些邦國在做事時,不得不考慮,這在家門口遊蕩的哥們兒是什麽想法,要不要和他商量。

如此以來,情況必然是荷夷對諸國的影響更大,而大明日漸衰落。

可是此時明朝的船隊一進入南洋,而且規模要比荷夷龐大,便給諸邦心理上帶來影響,遠在萬裏的中國天朝,一下就具體起來,不在遙遠,能夠觸碰。

這明朝船隊一來,當地邦國在處理大明商人貿易時,難免就要想想大明的想法,這就使得大明海商的生意好做起來,這也是廣南海商,極力唆使朝廷影響南洋的原因所在。

不過,明朝船隊在南洋,畢竟不像荷夷轉的那麽勤快,也不像荷夷在巴達維亞、馬六甲占據要道,船只來往頻繁,大明想要恢復影響,並非一朝一夕之事。

船隊沿著海岸行進,按著商人提供的信息,聯系到了割據南方的安南權臣阮福瀕,而阮氏因為要對抗黎朝掌權的鄭氏,決定全力支持明朝,以此來換取明朝支持阮氏推翻鄭氏。

錢秉鐙對於鄭氏掌握黎朝之權,而對中國怠慢十分不滿,便答應下來支持阮氏控制安南。

船隊在順化待了幾日,阮氏為船隊提供了補給後,再次起航,來到占城。

占城為秦漢時期的象林縣,但此時已經完全不見秦漢的影子,文字不通,信仰不同,為化外之邦。

占城原本已經淪為安南附屬,但隨著黎朝內部,阮鄭之爭,再次獨立出來。

占城地雖小,但歷史上也曾做過南洋小霸王,曾經攻占過安南都城升龍,占領過真臘,四面樹敵。

在數百年的時間裏,他面臨北面信奉儒法的安南和西面信奉小乘佛教的真臘,兩面威脅,占城為了對抗兩強,保持自身獨立性,便有意阻止兩國的文化宗教影響,國內小乘佛教,婆羅門都逐漸被打壓下去,轉而聯接馬來半島的綠教。

對占城而言,安南、真臘都是他的威脅,所以占城必須保持與兩國不一樣的宗教文化,才能保證在被兩國攻擊時,將國內凝聚為一條心,使民間也激烈反抗,達到抵禦吞並的目的。

占城在疏遠兩國的同時,也在尋找新的盟友,可惜並非大明,而是馬來半島,以及南面群島上的眾多蘇丹。

為了和這些蘇丹搞好關系,占城人拋棄了小乘佛教,以及婆羅門,開始迅速綠化。

通過多年的努力,占城做到了這一點,在宗教文化上,迥異於安南,自然更加不與大明相同。

錢秉鐙出使占城,情況比在升龍面對鄭氏時,還要失敗。

鄭氏怎麽來說,還是同意在旗幟上加上“大明國屬”四個大字,占城整個國策是屏蔽兩大鄰國的影響,而安南與大明同文同教,占城並不想與大明太過靠近,所以進貢可以,其他一概不行。

錢秉鐙得到答復,心中十分惱怒,他這出來走了一遭,對於原來的進貢,已經有了新的看法,這光進貢騙賞賜,本國對於大明卻並沒向心力,不聽宗主國號令,跟白眼狼一樣,那要他進貢有什麽用?

錢秉鐙在獲得阮氏支持後,信心大增,但在占城再次碰壁。

此後船隊又南下到達真臘、暹羅,各邦都表示願意朝貢,但對於對付荷夷卻沒有什麽興趣。

再往南便靠近馬六甲、巴達維亞,是荷夷的勢力範圍,諸邦也都是各自蘇丹,其態度必然更加傾向於荷夷,船隊離開暹羅後,便沒有繼續南下,而是北返順化,想要以阮氏控制的順化、廣治為基地,先應阮氏之請,對實力最弱的占城下手,殺雞儆猴,也為水師在南洋取個泊船之地。

海上作戰,並不像攻打城池一樣,有個固定的目標等你去打,船隊在大海上,可能一年半載都遇不見敵船,不過船始終不能離開陸地太久,必須要靠岸補給,所以所說是海戰,但搶占陸地上的重要的貿易節點,也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