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5章 巡視蘇松(上)(第2/2頁)

明朝光復江南之後,除了唐魯叛亂外,近些年可以說十分太平,許多人有遷回了蘇州,城外的商鋪酒樓又多了起來。

如今江南地區的新生人口雖然快速增加,不過想要恢復到鼎盛時期,怕至少還要十年,要等到那時,人口才會出現一次爆炸。

蘇州的知府姓薛,名宗周,是個抗清義士,歷史上也早就失敗被殺,但此時他是共治元年的探花,下放到地方幹了四年知縣,政績卓著,被破格提拔為蘇州的知府。

薛宗周三十多歲,留一撮小胡子,文人的清瘦樣,不過精神卻很好。他接到王彥到來巡視的消息,清早便領著蘇州官員出城二十裏,到楓橋來迎接王彥。

“監國,那片良田,都是今年新種的桑苗!”

王彥順著他手指的大片農田望去,只見遠處田地裏有帶著鬥笠的農人正忙碌著,連大些的孩童也幫著打理桑苗,小些的則在田埂家玩耍,不禁問道:“人手好像不多啊!”

“回稟監國,很多人都在城中的作坊上工,所以在外種桑的人便少了一些。畢竟在作坊不用風吹日曬,收獲卻並不比種田少,不過蘇州府正從臨近的州縣招募長工過來,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薛宗周行禮說道。

王彥微微皺眉,他不得不承認,歷代王朝重農抑商是有道理的,商業社會確實不像農業社會那麽穩定。

之前作坊一倒閉,立刻就造成幾十萬人無事可做,而且這些人還聚集在一起,非常的不穩定,而現在作坊一恢復,人員卻又有些跟不上了,實在難以掌控,不如劃定區域,讓百姓固定種田來得安穩。

王彥看了看,又問道:“那這些土地是誰的?”

“基本都是城中大戶的土地,有的就是本地絲織大戶的!”

明朝現在的人口有五千萬,人口少了一半,可是這塊土地至少能養活一億人,而如果番薯、玉米等作物得到推廣,那養活四億人都沒有問題。

江南地區的商業化,確實還需要大批人口流入,目前只能等各地的傳統社會進一步解體,鄉間采用更加有效的大莊園種植,才會逼得更多人口,湧來發達的江南地區。

“那就讓那些大戶,提高些待遇,只要待遇高,才能吸引它處的百姓,來到這裏工作。”

王彥邊走邊說,這時便來到了蘇州城外的著名的商鋪區域。一行人從街道中間走過,兩側都是林立的布莊,來自各地的商戶,於此采購之後,銷往大明各處。

整條街道上,極為繁華,人流熙熙攘攘,這時王彥等人走到一處橋下,便見橋上立著許多人,吵吵嚷嚷,但片刻後就被幾名穿著綢緞的男子帶走,橋上為之一空,只剩下幾人站在橋頭。

王彥見此不禁問道:“他們那是做什麽?”

“回稟監國,那是作坊在招募機工,每天早上都有作坊的掌櫃,來橋上招募人手。”薛宗周解釋道:“最近織造局接下了一筆五十萬匹蘇織的單子,各個作坊都在招募人手抓緊趕工,但是目前人手還稍顯不足。”

制造局以前主要是給宮裏辦事,由太監把持,現在則主要管對外貿易的事情。因為大明不許外國商人進入內地貿易,他們要賣什麽東西,只能通過官府的人帶著他們去看貨樣,下了訂單之後,再由官府將單子交給下面的作坊生產。

禁止外國商人進入國內自由貿易,主要原因是因為這個時代,中國之物,對於外國而言,樣樣都能掙錢,但外國除了糧食、香料等極少的物資之外,卻沒有什麽東西值得中國去購買,所以要對外國商人進行一定的限制,以免造成國內物質的緊缺,賺錢也不是賺得越多越好。

現在的貿易明朝已經有些應付不過來,如果放開限制,必然更多的白銀流入,將國內的貨物掃蕩一空,特別是西班牙等國本身就抱著銀山,所以明朝的貿易,應該是保證國內物質充足的情況下,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進行。

王彥聽說又是人手不足,不禁皺了下眉頭,這時一旁的夏完淳卻道:“監國,臣看著無論田間勞作的,還是作坊的雇工,都是以男子為主。其實有些事情,農家的女子也能做,相反會比男子做的更好,只是因為禮教束縛,使得女子不能在外工作。臣以為朝廷可以下命,鼓勵女子放足,參與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