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閑散日子

四月二十二日,新科進士賜宴於瓊林苑,每人賜《中庸》一本,張知白在進士面前講讀。自後成為定制,《大學》、《中庸》輪流賞賜新科進士,瓊林宴宰執親自講讀,以為勸諭之義。

四月二十八日,再次入皇宮,除授官職。一等六人為將作監丞,大州通判。一甲為大理評事,上縣知縣。其余人待遇逐次降低,諸科只為低級選人。

徐平授職將作監丞,邕州通判。剛開始一家人只顧著高興,一下子登上高枝,本官是京官序列裏的高階,前途無限光明。至於邕州在天南地北的哪個犄角旮旯,徐正和張三娘夫婦哪裏知道?

從初授官可以看出第一等和第二等的巨大差別。雖然從官階看,將作監丞和大理評事只差一階,但依此時規矩,進士出身遷官超階轉,將作監丞經過一次遷官就進入了朝官序列,為太子中允。大理評事卻還要在京官序列再遷轉一次,才能成為朝官。

由低階選人改京官是宋朝低級官員的最大一道門檻,不但要循年資,還要有一定數目的保舉之人,朝廷每年又有定額,大約是以百人為限。在地方做小官一二十年都湊不夠保人的所在多有,大家已經習以為常。

第二道門檻就是由京官轉朝官,從此就可以直接與皇帝打交道了,真正打開了仕途的大門。

進士跨過了低階選人,直接授京官,以後又是超階轉,從起步階段就把其他出身的競爭者遠遠甩在後面。第一等又甩開其他幾等,改官的時候不需要高級官員保舉,年限到了自然升官,盡顯天子門生的優勢。而且一般從第二任或者第三任起就帶館職,升遷速度再次加快,十年時間就能到中級官員。

徐平自然知道邕州在哪裏,想來還是太後對他有意見,故意選這麽個偏遠地方讓他去吃苦。其實也不能說太後針對他,雙方地位天差地遠,就是女人的心眼再小,也不會沒事盯著這麽一個小人物,最多不過在重要關口說上一兩句話,下面的人自然心領神會。就如同當今皇帝對他印象不錯,最多也只是個印象不錯,絕不可能就青眼相加,當他是什麽天降奇材一個道理。地位相差太遠,能夠記住他一名字就很了不起了。

邕州就是後世的廣西首府南寧,不過這個時候還是瘴癘之地,管的地方方圓數千裏,人口卻不及江南的一個縣,極其荒涼。廣南西路轉運使的駐地也不在那裏,而在桂州即後成的桂林,提刑駐地則在郁林州即後成的玉林,邕州只是一個地位重要的普通邊疆州郡罷了。

過了些日子,張三娘終於知道了邕州在哪裏,是個什麽地方,尤其是別人越說越可怕,到那裏為官的人十個有八個回不來,甚至讓她早準備後事的話都說出來了。張三娘便就天天哭訴,讓徐平托人去改官,哪怕是在內地當個縣令也好,不要去邊疆受苦。

徐平也沒有為大宋朝廷獻身的覺悟,不過到審官院試著問了一下就灰溜溜地回來了。人家只說一句,太宗時候有官員不願到嶺南為官,直接奪官發配沙門島,徐平是去沙門島還是去邕州?

張三娘知道改官不可能,便換了一個實際點的念頭,反正還有幾個月的時間,讓徐平上心些,務必走之前讓林素娘懷上徐家骨血,不至於斷了香火。徐平實在是讓母親弄得不勝其煩,幹脆答應下來,與林素娘一起回了鄉下。

林文思則授了京東路單州成武縣教授,與金鄉縣相距不遠,徐平給石延年寫了一封信,托他照應一下,算是沒了心事。

朝廷要求五月新官開始上任,各地都立得有時限,大家回老家省一趟親,便就要匆匆忙忙開始遊宦生涯。廣南不比其他地方,延期三個月,徐平還有幾個月在開封府逗留。而且要算好日子,等到入了冬才好進入嶺南,躲過瘴氣最厲害的時候。

新科進士裏只有趙概任職開封府推官,其他都去了外地任職,偏偏徐平與趙概並不熟悉,禮節性地來往了兩次,便各忙各的了。

一進入五月,熟識的人突然都四散一空,徐平只覺得百無聊賴,幹脆放下心事,專心安排鄉下田莊的未來。

三年前種的苜蓿收割了三分之一,今年改種小麥,正是收獲的季節。因為土地貧瘠,徐平規劃三年種一次麥,其它時間都種植苜蓿培養地力,算是另一種休耕吧。

這天下午,徐平與林素娘手牽手站在麥場裏,看著莊客鍘麥脫粒。

看了一會,徐平嘆了口氣:“幾個月後我去上任,剩你一個人在這田莊裏,也不知道能不能應付得來!”

林素娘微微笑著說道:“莊裏都是老人,又有徐昌幫著,有什麽應付不來的?你只管安心,家裏有我照應,必然無事。”

徐平神色黯然,也不知該說什麽。兩人新婚蜜月,正是最幸福的時候,但幾個月後就要分開的事實就像一塊石頭,壓在胸口讓人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