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沿邊入中的弊端

“你說什麽?這怎麽可能!陜西十數萬大軍,所需糧草九成靠商賈入中,如果最近三年無一石糧食入陜西,官兵所需糧草哪裏來?”

趙禎從位子上一下又站了起來,瞪著眼睛看著徐平。

徐平道:“沒有糧食入陜西,糧草自然是從陜西來。陜西軍費每年一千五百萬貫,一路所收稅賦約占一半,七百多萬貫,另外七八百萬的缺口,便是沿邊入中所需。而陜西稅賦低於北方各路,比河東路還略低,只相當於河北路一半而已。所謂陜西入中,無非是加征稅賦本該由經由官府,入中之後就轉交給了商賈豪強。各大臣只言行入中法後,民不加賦而邊用自足,初看起來是這樣,但實際上商賈的糧難道不上從陜西百姓盤剝而來?”

趙禎聽了緩緩坐回位子上,過了好一會才沉聲道:“話是如此說,可入中法後陜西沿邊所需糧草,終究是官府花錢買來的。”

徐平也是沉默了好一會,入中法所牽扯到的問題之復雜,他現在只是有個粗略的概念,還不能把整個問題理清楚。

其中最關鍵的問題徐平已經看清,之所以到了北宋才出現這個問題,尤其是真宗朝之後愈演愈烈,茶法不管怎麽改,都是初看有成效,施行不到十年就弊端從生,不得不再次更改,核心的矛盾是三司完成了對天下財政的集權,而這個時代的管理手段又不足以支撐這種集權。這矛盾在茶法上集中表現出來,自然是因為茶這種商品的特點。

見趙禎看著自己,徐平只好明說:“不錯,糧草是官府花錢買來的,但這錢按入中法是無論如何也到不了出糧的百姓手裏。行入中法的本意,是從其他各路調糧草入陜西,不對陜西盤剝過重。但官府只管用錢用茶換糧,不管糧來自哪裏,商人重利,自然是從陜西本地盤剝來得最省,獲利最多,誰會遠距離運糧。”

劉太後當政,趙禎已經當了十年見習皇帝,這過程中雖然拿不了主意,各種奏章卻都是仔細看的,不是毫無經驗的年輕沖動帝王。不用徐平說,他自己心裏就清楚,發出去的錢哪怕有一成到了百姓手裏,經手的官員中就能提拔出幾個能吏出來。

但這可能嗎?只怕出糧百姓不但不能得利,還得再被剝削一次。

屋子裏的氣氛一時凝重起來,作為帝王,對施政的細節趙禎所知有限,執政大臣報上來改革茶法,他也只能從所列的各種數據中作大致的判斷。而徐平所講的,不管哪個臣僚上奏章,數據裏都是斷然不會列的。大多數的官員是真地不清楚,也不向這個方面想,有的官員有意避過,而只撿能表現政績的數據講。

“雍熙北伐,大軍兩次進抵涿州,都因軍中乏糧而不得不退。當時糧草綱運難達,京中陳茶又多,才在沿邊行入中法,以商賈幫大軍運糧草,到現在快五十年了。”

趙禎看著前方,喃喃自語,說到這裏,搖了搖頭:“五十年間,茶法不數年就變更一次,每次積弊未消,新弊又起,改來改去。——不如就廢了茶法榷賣吧!”

說到這裏,轉頭看著徐平。

徐平愣了一下,沒想到趙禎思維這麽發散,一下子就想到廢茶法上去,小心道:“此事牽涉極廣,還是要從長計議。”

不能解決沿邊的糧草問題,提出廢茶法是沒有意義的。為什麽必須在西北用茶?因為這是西北地區必需的物資,算是硬通貨,可以引誘那邊的商人做這生意。而其他的專賣品,比如鹽就沒有這個作用,因為鹽池就在陜西路,加上黨項的青白鹽傾銷,陜西路自己還要向外賣鹽呢。

不用茶和鹽及香料這些實物,那就只能用現錢。那又面臨另一個問題,因為此時的財政高度集中在中央朝廷,每年京師需要向外發出大量現錢,以銅錢的流通速度,一旦在沿邊用現錢買糧草,就會導致京師缺錢。另一方面,沿邊積累大量銅錢,除了會外流到黨項和契丹,更會造成當地物價暴漲,經濟形勢惡化。

徐平之所以不敢輕易開口談這件事,就是因為要徹底解決,就牽扯到茶法、鹽法、錢法及交通運輸和倉儲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幾乎整個財政系統要全部重整一遍。

這樣的工作量,徐平不覺得自己一個鹽鐵副使能夠完成,哪怕就是加上三司使寇瑊全力支持自己也不行。

門外傳來小黃門的咳嗽聲,想來是園裏的幾位詞臣見趙禎和徐平兩人在屋裏呆了這麽久,開始催促了。

趙禎從重思中清醒過來,對徐平道:“既然一時說不清楚,那你便年後上個實封奏狀上來,先說大概。對了,何事為先你心裏可有數?”

徐平道:“陜西沒有外路糧草運入,官吏貪瀆商人侵利還是小事,最可慮的是黨項元昊狼子野心,一旦反叛,西北再起戰事,急切間怎麽運糧進去?所以最重要的是,必須是開向陜西的運糧道理,次之則是重整錢法,不然困局終究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