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坐而論道(第2/2頁)

歐陽修道:“可惜郡侯沒有詩文流傳,如果能有一篇記載嶺南之事的精彩文章,天下讀書人必然都心向往之,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

徐平還是笑著搖搖頭:“文章寫的就是人生,我現在年紀尚幼,歷練太少,很多事情都看不明白,又何必去寫呢?或許等到有一天,歷練到了,文章自然而然也就成了。”

“郡侯這是哪裏話?我們讀書人,讀的是聖賢文章,裏面自然有治世之道!修縱然不才,也熟讀先秦諸子書,歷代史記,聖賢文章更加爛熟於胸。上自三代,下至隋唐,古今治亂之事,無不了然。聖賢文章自然有大道,豈能寫不了人生!”

徐平看著歐陽修,想起他是在這個代修史的人物,這番話說得也不算太誇張。但如果說書看多了就知道古今治亂,顯然就是知道天高地厚了。

想了一下,徐平道:“聖賢書自然有用,但也不是包羅萬象,更加不是靈丹妙藥。時移事易,古今事縱然道理相同,面目卻截然不同,如何分辨?不明了世事,把聖賢書中的道理搬到當世來,不過是刻舟求劍罷了。明了古今治亂之道,難的不在於知古,而在於知今。不知今,不明了當世的事情,又何談能夠知古?如果只是會從聖賢書裏面尋治亂的道理,那終究是要成一場空的。”

見歐陽修一臉的不以為然,徐平搖搖頭不再說話。

讀書人的毛病便是這樣,尤其是自視甚高而對實際的世界了解不深的人,總是覺得自己掌握了宇宙裏的真理,最看不起的就是徐平這種老實做的人。在他們看來,哪裏需要這麽辛苦?只要用了他們的靈丹妙藥,一切困難就都應刃而解,哪裏有什麽難的!

這不在於讀了什麽書,更不在於讀的是儒家的經典,而只在於世人是不是把他們讀的那些書的地位捧起來。捧得越高,這種傲氣越重,越是蔑視一切。

一千年前,這些讀書人讀的是儒家經典,自覺掌握了宇宙間的真理,所有不能讓他們發揮才能的人都是小人攔路石,都該清掃到一邊去。

在特定的歷史時間,他們做的事情是對的,因為掃掉了攔路石之後自然有其他人補上來做這些人做不了的事,不至於使事情崩壞。

但隨著時間的發展,這些人自己也會成為攔路石,也會面臨被清掃的命運。經過了人生的沉浮,有的人最終會醒悟,而有的人會成為茅坑裏的石頭那樣頑固。

為了防止這種命運,他們總是幻想用嚴格的規矩把自己的思想固定下來,最後就會扭頭發現,規則定下來之後他們就沒有用了。

一千後,儒家思想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儒家的思想失敗了,這種讀書人的做派卻不會改變,他們不再埋頭故紙堆,而是穿洋過海去學洋人的東西去。還是一樣的作派,洋人的東西不知學了多少,會說幾句洋文就跑回國家來,覺得是自己是救世主了,看哪個都瞧不起。只要讓自己高高在上發幾句命令,這個國家就會立刻變得富強起來。

然而終究還是有人願意把故紙堆裏扒出來的道理跟當世的實際相結合,老老實實地埋頭去做事,默默無聞。一千年前,這些讀了聖賢書的讀書人就說這是他們的功勞,那些埋頭做事的人,不過是武夫、小吏,或者是什麽笨蛋,奪過你的功勞來,再踩上一只腳。

一千年後何嘗不是同樣的套路?思想變了,這些讀書人的套路沒有變。而且比一千年前更有利的,千年前不能指望聖人爬出墳墓給自己說話,千年後卻有洋人為自己說話。

徐平兩世為人,這種套路就見得多了,哪裏還會在乎這些年輕人說什麽?

人最重要是踏踏實實地做,那些高呼自己手握至高真理的人,給個地方讓他們叫就好了,何必理會?

當然今夜在坐的人,都會在自己的人生中慢慢轉變,他們也不得不轉變。等到了他們的晚年,依然要像今天的徐平一樣,面對其他年輕人的不屑一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