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新的機遇

世間事有一利就有一弊,汴河連通中原與江淮,使京師得到了江淮兩浙源源不斷的糧食供應,保證了包括官員和軍隊在內的百萬以上人口的口糧,但也從而使江南產糧區的糧米以極低代價進入中原,嚴重影響了兩京地區的糧食生產。

江南土地肥沃,又一年稻麥雙收,糧價遠遠低於其他地方。中原地區的糧食無論是質量還是產量,都根本無法相比。再加上五代戰亂,人口凋零,黃河的泛濫又使得土地變得貧瘠,曾經的天下精華地區中原早已經不是兩漢繁華時的樣子,此時曠野千裏。

兩京和皇陵大量抽取人力,汴河來的糧食又壓死了糧價,使得開封府和京東京西兩路的農業生產恢復一直很緩慢。周邊農業發展不起來,朝廷便愈加依賴漕運來的糧米,漕運來的糧米越多周邊農業便越難發展,形成了惡性循環。相對來說,京東路受到的影響小一些,農業生產恢復得也快一些。

北不如南,西不如東,正是現在大宋的經濟格局,與徐平前世頗為相似。但與前世不同的是,此時的政治和軍事重心卻全都集中在北方,市場也在北方。

東西二京,開封和洛陽,毫無疑問是現在世界上兩個最大的城市,也是最大的消費市場。但這消費市場卻沒把周邊的產業培育起來,造成的問題就很多了。

兩京越發展,便越依賴江南漕運,發達的漕運又抑制本地產業,掏空中原的根基。在全國的格局上來說,這是一對無法調和的矛盾。

以前徐平就隱隱感覺到了這個問題,現在王素一問,一切就突然間豁然開朗。

漕運本來只能是補充,結果卻發展成命脈,這就不對了。要化解或者說最起碼要緩和這對矛盾,中原地區必須培本固源,盡量恢復到從前的樣子。不要說媲美兩漢,最少也要達到隋朝時的水平,依靠黃河中下遊就去支撐住兩京。

而這些提高生產效率的新式農具,恰巧就能起到這個作用。中原地區土地平曠,利於用畜力代替人力,用新式農具耕作。推廣開來,未必不是降低糧食成本的手段,說不定農業生產就迎來了柳暗花明的一天。

王素卻沒想到徐平心裏會想這麽多,點了點頭:“若是如此,倒是可以買上一些新式農具,在周圍縣裏買些閑田,也算是安身立命的產業。最近國子監出的書上,一再評論朝臣家裏在京城開解庫不應當,此是大勢所趨,這路子朝廷早晚要禁了。”

解庫大略相當於後世的當鋪,暗含著高利貸性質,而官員依法是不能從事高利貸行業的。不過這是來錢快,又沒有風險,坐著收錢的行當,京城裏的大戶很多都開,朝廷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如今被國子監和館閣裏的詞臣盯上,一下子就成了熱點,討論得相當熱烈。本來按以前的辦法,還可以讓府中的幹人去經營,把自己摘出去,但自從出了三司公吏舞弊的案子,對幹人經營產業也有了限制。王素這些大戶人家,就要另想路子。

開封城周圍縣裏的空地還是很多的,價錢也不貴,只要有人力,買來建農莊確實是不錯的選擇。不過初期投入較多,不是大戶人家也難做起來。

城北的鋪子裏,曾公亮帶著弟弟和仆人在賣農具的地方轉了一圈,卻發現這些農具雖然好用,但對自己的家鄉卻並不怎麽實用。

福建路地狹人稠,晉江更是多山地,地塊本來就不大。用了新式農具,確實能夠省工省力,但對山地又有多少好處呢?省下來的那點人工,全都到上上下下搬運農具上了。

曾公亮的弟弟見哥哥皺著眉頭不說話,不禁問道:“怎麽,哥哥覺得這些不好?那我們還買不買?天色大亮,人可是越來越多了。”

想了一會,曾公亮下定決心道:“不買這些了,我們再看看別的。你這一趟回去,記得出手了貨物快去快回。我估摸著,有了這些農具,在開封城周圍種地反而劃得來。販運這一趟,手裏有了本錢,我也在京城留心,看看有沒有合適的地買。”

“哥哥怎麽這麽想?我們是泉州人,在這裏買地,難道還在開封城安家不成?”

“真能在這裏安家,可是求不來的好事!別的不說,進士發解就容易了許多,總比在家裏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強上許多!好了,不說這些,走一步看一步吧。農具就不買了,我們到那邊樓閣裏,看看有沒有什麽值錢又輕便的貨物。”

福建路和江南路是文化發達的地方,發解試不比省試簡單多少,能夠到開封府來參加科舉,難度就降低了無數倍。以前是京城裏面寸土寸金,就是官員想在京城裏安家也不容易,但到周圍縣裏去,可就簡單得多了。

看看已經快到中午,王素看著周圍熙熙攘攘的人頭,皺眉頭:“雜亂人等太多,卻是讓人心煩意亂。不爭在這一時,雲行,我們出去找間酒樓小酌兩杯,等離的遠的人都去了,鋪子裏空下來再回來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