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無奈和稀泥

想了好一會,徐平問劉沆和鄭戩:“前些日子,我在河陰縣遇到的事情,你們聽說過沒有?那裏的處置,現在倒是有可以借鑒的地方。”

鄭戩道:“略有耳聞。不過,下官可不覺得有什麽好借鑒!”

徐平看了看鄭戩,心道,這後生,性子就是太直,也難怪四十多歲了,才做到鹽鐵司的判勾院。天聖二年,鄭戩可是一甲進士第三名,看看同屆的宋祁宋庠兄弟,看看葉清臣,哪個混得不比他好?就連後一屆的韓琦,也都快追上他了。就是他那位以正直敢言著稱的連襟範仲淹,也比他會來事。

鄭戩的意思,徐平不管在河陰縣那裏幹了什麽,朝廷現在正派人去查著呢,沒有結果之前就不要提。誰知道範仲淹和司馬池回來,會不會給徐平安個罪名在身上。

這當著上司的面直接硬嗆,這十幾年當官的經驗都到哪裏去了?

劉沆看徐平的臉色不好看,忙道:“副使的意思,是學河陰縣那裏,讓場務裏的工匠自己管這些小店小鋪?只怕不那麽容易。”

“事情總是一步一步試著來嗎,用心做下去,總會有好結果。百姓結社從周朝便就有記載,越源甚早,所謂社稷,國家之本。只是那時社是朝廷所辦,百姓參與,是為公社。進入兩漢,時移事易,公社大多傾頹不存,私社興起。到了今天,只留下春秋兩社之遺風,當年互幫互助的公私社,已經難得一見了。”

讀書人要求通史博知古今,講起道理來還是有用處的。也難怪中國人一說改革就喜歡托古改制,實在是這托古大有學問,幾乎什麽東西都能裝進去。徐平在河陰縣開辦合作社,有了空閑便就研究了一番社的古今變化,真是大開眼界。

周朝開國,占的地盤廣大,而國人不多,實行分封制。邦國諸侯是核心區,而在鄉村地區則實行公社制。當然那時候的社不是虛的,是社稷祭祀的一部分,真地有祭祀的場所。入社的民眾互幫互助,開拓蠻荒,是兩周八百年重要的一部分。

到了漢朝,中原地區開拓的余地已經很小,地方上轉為內部爭鬥,政治制度也有了巨大的變化,公社消亡,私社興起。再之後是地方豪強、望族,宗社逐漸代替了公私形式的社,一直到隋唐。從這個角度說,社的發展史就是中國鄉村發展史。

進入宋朝,豪強望族又被掃蕩一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以宗社為組織基礎的宗族也已經消亡,鄉村管理實際進入了一種真空期。這個時候,各種各樣的私社便就又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種地的人有牛社、馬社、渠社之類各種各樣的名目,讀書人的課社、書社、經社,也是花樣繁多。相比之下,徐平定的那個合作社的名字就有些不倫不類,實際上他還沒有走,當地人自己就已經改成了牛社、田社和窖社。

後人之所以有社會這個詞,便就是因為在中國古代,除了政權組織,民間的生活與會和社息息相關。一個人的一生,是免不了要與社會打交道的。

以前拿著自己了解的前世合作社的知識用到這個時代來,徐平心裏還有些惴惴不安,擔心別人不理解,擔心水土不服。現在把這些知識了解了,回頭一看,這都幾乎能夠在中國歷史上找到影子,說到底還是個托古改制嗎!

真正能夠全新另起一套的有幾個人?徐平前世不玩托古改制了,改革還不一樣是搞托洋改制,骨子裏又有什麽區別?不過是那個時候是信洋人比信古人多罷了。

鄭戩沒有耐心聽這些,他要知道的很簡單,就名單上的那些人辦不辦。在徐平屬下幹了近一年,難得徐平是鄭戩能夠看在眼裏的上司,如果徐平說把事情壓下,鄭戩也會照辦,只是心裏會把對徐平的印象調下一档來而已。

見鄭戩黑著臉不說話,劉沆道:“副使的意思,是把那些小店小鋪改成入社?”

“不錯,惟有如此,一切都掌握在工匠自己的手裏,才能免了權貴伸手。”

劉沆聽了徐平的話,見一邊的鄭戩一言不發,只好硬著頭皮道:“既然如此副使便就說個章程,我們三人回去斟酌。”

“我說基本幾條,其他的你們回去補充,列出條例來拿來我看。第一條是入社的人自願,來者亦不拒,去者亦不追。第二條是這些小店小鋪不以贏利為目的,只看能不能方便工匠生活。第三條是,這些店鋪裏的物品賣價參照外面店鋪的正常賣價,不管入不入社的人,都可以從這裏買東西。第四條,每月或者每季度結賬,當然按年也可以,依照入社的人在這些店鋪裏買物品花的錢數,把利錢分配下去。這一條尤其要注意,留下店鋪的本錢,利息要按照多買的人多得,少買的人少得的原則分配。其他如入社時交的本錢,人數的多少,都不可以作為分配利錢的依據。惟有如此,才能夠讓這些小店鋪真是方便本地工匠。最後,官府對這些小店小鋪免稅算,予以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