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孤單應對

這一日下了早朝,後殿再坐,徐平也被請了過去。一般來講後殿再坐議事的時候,宰輔是當然的參加人選,其他人視情況而定,翰林學士、禦史中丞和三司使參加的比較多。

進了崇政殿,行禮如儀,依例賜了茶湯,賜座。

開始先討論了一些人事任免,以及一些日常的政務,雜事討論過了,才到正題。

趙禎道:“前兩日三司上奏,說是京師銀行對外放貸不依規例,怕日後出了亂子,要各司對銀行放貸嚴加稽查。諸位大臣以為如何?”

陳堯佐捧笏道:“此事微臣已經查過,京師銀行貸並無情弊,是三司過於謹慎了!”

“哦——”趙禎有些意外,轉頭看著一邊的徐平。

徐平捧笏道:“稟陛下,三司審計司曾經查過京師銀行放貸的公司,明面上確實是不違規例,但不合常理之處太多,疑點重重。審計司只管勾稽賬籍,其間發現不法之事,即付有司處置,如果心存疑慮,則移文有司嚴查。此事就是發現最近京師銀行放貸可疑,他們的疑慮已經在奏章裏說得清楚,希望有司派人去查,解答他們的疑惑。”

李迪道:“審計司覺得不妥,只管自己去查就是,別人又怎麽知道他們想的什麽!”

徐平只好耐心解釋:“相公,審計司只查賬,不執法。查賬有直接查出問題的,也有發現苗頭而沒有真憑實據的,此事便就是發現了苗頭。至於具體該怎麽查,怎麽處置,就不是審計司該管的了。現今民間公司商鋪猥多,再加上三司和地方州縣屬下的,比以前不知多了多少,事務繁雜。依下官之見,當設一個專門的衙門,來管理他們。現今沒有,審計司也不知道該移文哪裏,所以只好報中書,上奏。”

聽了徐平的話,眾人都皺起眉頭來,覺得他說的太過麻煩。以前民間的商業糾紛也多了去了,一樣是按普通案件,由地方官府審理,現在一切照辦就好了,怎麽要新設衙門?

新入學士院的夏竦道:“為政以不擾民為先,衙門越少越好,官事越少越好,使民自治才能天下大治。徐諫議主三司,已經新設了不少衙門,事權歸於三司的不少。民間交易糾紛自有成例,何必再設衙門?這樣下去,天下要多少官?”

徐平道:“官,管也,多與不多,只看天下事有沒有人在管,能不能管得過來。如果管不過來,新設衙門理所應當。如果衙門清閑,自然合該省並,再者不可混為一談。”

禦史中丞張觀道:“徐平諫議此言不妥,這樣下去,為一事就要立一衙門,那天下要多少衙門?以前都有成例,像此次事,審計司覺得不妥,移文開封府就是。如果京城之外的州縣覺得有疑慮,便就移文地方,自由地方官決斷。”

徐平搖了搖頭:“移文開封府,但開封府管得了京師銀行嗎?新衙門可以不設,但這種事情以後會越來越多,還是指定一個衙門來管,事有專責的好。”

這一次卻幾乎沒有人支持徐平,紛紛反對。自徐平等人回京,對三司動了大手術,新建了一些衙門,好多事權都明確出來,歸到了三司的名下,早就被很多人看不順眼了。現在還要這樣接著推下去,那還了得?以前的政治框架都快被動搖了。

推動商品經濟發展,工商業在經濟中占的比重會越來越大,專門設立管理工商業的機構勢在必行。農業還有專門的司農寺,地方官還帶勸農使呢,工商業豈能例外?

但對在場的大臣來說,很多人還是有工商為末業的傳統觀念,雖然沒有明面上的崇本抑末的說法,潛意識裏很多人還是這樣想。為工商業專設一個機構,開什麽玩笑?

三司是有管理工商業的權利和責任,但出現商業糾紛,則就成了民事案件,三司是沒有執法權的,管不了。這樣角色就變得有些尷尬,為了方便,三司便就有把所有的工商業收到自己管下的沖動。徐平不想這樣做,那樣商品經濟的鏈條成了三司內部循環,這個時候的生產力條件是達不到的,必須對外面放開。開放的商品經濟,必然要有統一的一個管理機構,來進行協調和管理,不可或缺。

趙禎有些心虛,京師銀行幕後做主的是他,一直擔心被外朝大臣揪住不放,所以一直不吭聲。大家反對徐平,他倒是樂見其成。

見沒有支持自己,徐平嘆了口氣:“衙門是多好還是少好,其實沒有一定之規,看的是官府要做哪些事情,而不能拘泥於多還是少。為什麽這次京師銀行放貸讓三司警惕,不僅僅是因為這些錢放出去可能收不回來的問題,那是次要的。實際銀行放貸,月月收息,對貸錢的人看得又緊,完全虧掉本錢不大可能。更大的問題,是這些貸錢的公司不是做平常生意,他們的經營,對百姓可能完全沒有益處,這才是不能掉以輕心的。他們的手裏有大筆的錢,如果做的不是好事,關系可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