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強兵策

通判制度實際上是雙首長制,不能把通判簡單地看成知州的副職。由於州事需要通判通簽,在民政事務上通判對知州有很強的牽制作用,保證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雙首長制是個很有意思的發明,看起來跟傳統的主官要專權矛盾,但在實際運行中卻是利處大於弊處。特別是在地方上安排權貴高官的時候,這制度特別重要。按照徐平的想法,三司屬下的公司到了一定規模之後也要實行雙首長制,類似於知州和通判,也類似於後世的董事長和總經理,設置一些官位,把那些影響力大的權貴安插進去。由於公司的特點,可以給他們比較多的公使錢,但實際掌權做事的再安排實務官員。

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軍中的權貴近臣,肯定是要給出路的,而且還要給他們非常大的誘惑才行。從宋立國,延續五代以來的傳統,皇家宗室便主要是跟武將家庭聯姻,禁軍中的將領,跟趙宋皇室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絕不是想從軍是剔除就能夠剔除出去的。只要軍職的待遇還遠高於其他官員,就無法避免各種各樣的人削尖腦袋鉆進來。

到了趙禎這個時候,實際上對利用這些跟皇室有關系的武將來掌控軍權已經看得不那麽重要了,把親貴安排進禁軍,主要是貪圖那裏的經濟待遇高於其他地方,而且不用受到外朝的約束。有另一個更好的地方來安置這些人,趙禎自然是求之不得。

向徐平詢問了一些細節,趙禎道:“此事的難處在於公司中設官位,只怕讀書人羞於去做。往年要在開封城裏設廂官,因是管刑獄,便就沒人去做,最後不了了之。”

徐平無奈地道:“這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只好慢慢來。臣以前奏對,曾說過天下當以錢糧為綱,為朝廷謀公利便是天下大義。這幾年來,三司廣收錢糧,減免稅賦,臣不敢說對天下百姓做了多少好事,但無論朝廷還是百姓,都收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治天下無非是撫百姓,只要讓百姓過得好,天下安泰,豈不正是聖賢之道?”

聽了這話,趙禎笑著點頭:“此話有理,李覯在國子監做得甚好。”

這就是意識形態,你立再好的制度起來,沒有人去做,天下主流思想棄之如敝履,最終還是執行不下去。光想著靠給官給錢吸引人來,那樣是不行的。最終聚了一堆只想升官發財的小人在身邊,連新的思想都連帶失去了吸引力,最終只能黯然收場。

為朝廷謀公利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是天下大義,這思想在官場上占了主流,新的制度才能有生命力,才能占住道德的制高點。徐平只能一點一點來做,讓李覯在國子監,把這思想廣為傳播,人人皆智力,自己在三司做的事情與此相映照,才能成事。

西北戰事已近,徐平最近有些焦急,他必須在戰事起來之前把大的框架立起來,自己離開才能無後顧之憂。有了銀行,有了大量公司,西北的軍費已經無憂,現在主要就是防止政策出現反復。而要做到這一點,還是要靠占領意識形態高地,這又急不來。

這幾天趙禎的心情極佳,跟徐平認真討論起最近李覯做的事情來。這不是沒有目的亂問的,因為今年開科,如果有必要,趙禎會把這思想放到接下來的進士考試中去。李覯的官位和地位還不足以主持科舉考試,但可以做編詳官之類。

這一年來,李覯除了注解《富國安民策》,還領導重注各種典籍,用新的思想來重新銓釋經典。實際說起來,就是配合徐平所推出的政策進行托古改制。

改革總得有個依托,徐平前世所學到的思想,是認為托古改制殊無必要,是革命性不夠的表現,表明了統治階級的妥協性。真正自己做起來,才知道這根本無從選擇,實際上是華山一條路。他前世國家的大變革,不需要托古改制,是因為可以借鑒外國經驗,來托洋改制。現在並沒有洋制來依托,那只能從古人身上找合法性了。

李覯做的另一件事情,便是針對徐平在三司的政策,以及新政策取得的效果,結合理論進行詮釋,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按照徐平的意思,這些理論建立和宣傳中,特別突出強調對民生的好處。爭取民心永遠是意識形態中的主陣地,只要形成廣泛的認識,新的政策就是對百姓好,那麽這新的思想便就不能被磨滅了。

國子監從來沒有主持編過這麽多書,現在那裏已經真正成為學術中心了。

除了這些官面上的事情,徐平還需要借助民間渠道來傳播新思想。最近他想成立一間專管民間娛樂的新公司,借助民間的話本小說來面向底層百姓,只是還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可惜段雲潔因為受人邀約,去了永興軍印書賺錢。這個機會說起來還是跟黨項要反宋有關,元昊制新官制,創設黨項文字,需要大量的印刷品,段雲潔便就是因為這個發財機會去的陜西路。這個年代交通不便,這種事情一去就是數年,也不知道什麽時候回來。她以前就在京城印各種小說俗詞之類販賣,對這種事情有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