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搜尋

天邊透出曙光,徐平出了帥帳,向著天邊伸了個懶腰。

春天真地要來了,哪怕是清晨,迎面吹到臉上的風也沒有一絲涼意。不遠處喀羅川的河水在歡快的流淌,地上的小草已經冒出了綠芽,春天總是充滿了勃勃的生機。可此時的喀羅川谷地裏,除了宋軍軍營,再沒有生命氣息,就連附的山上鳥善也已經散去。

從半夜時分起,徐平便就讓軍士不再向火堆裏加柴,卓羅城外的大火小了許多。周圍幾百步內依然是熱浪滾滾,無法近人,城裏剩余的黨項人也不知道如何了。

劉兼濟部和張亢部已經拔營,分別沿著來時的路退向蘭州方向。此時已經不再需要倍道行軍,剛打了一個大勝仗,將校士卒看起來都輕松悠閑。

與王凱、曹克明等人一起吃罷早飯,大略商量了一下如今的形勢,徐平便就出來。

石全彬洗漱罷了,正一個人在帳外閑逛,見到徐平出來,急忙迎過來道:“經略,什麽時候派人進城搜尋?不管是死是活,這次一定要捉住野利遇乞和人多保慶,他們兩人在黨項地位尊貴,堪堪能夠抵過三川口陷沒的劉、石二帥了!”

徐平看了看卓羅城方向,道:“現在火勢依然不小,等到午後吧。那時我們想辦法清出一道城門來,派人進去搜查。野利遇乞前夜說是還有近萬兵馬,當然他可能誇大,不過幾千人總是有的。再是大火,也不可能把人全部燒死,最好能捉到活的。”

石全彬搖了搖頭:“火勢大的時候,我們站在一裏之外依然覺得炙熱難耐,城裏的人如何能夠活下來?依著我說,只怕城裏已經沒有活人,能不能分出屍體來也不好說。”

“閣長,你想得差了,躲大火,應當是向地底下去。卓羅城四周土質並不堅硬,依我看還是能有不少人活下來。——不管怎麽說,野利遇乞那夜有一句話得對,上天有好生之德。如果這一場大火真燒死數千人,臨行倒是要祭奠一番,不然我心中難安。”

石全彬點頭:“經略說得是。兩軍交戰不得不行殺戮,但把人活活燒死,總是有幹天和。”

“子曰,吾道一以貫之,忠恕而已矣。這話解家眾多,在我看來,並不單指一義。忠於事而恕於人,可謂仁矣。我為一路經略,統兵五萬,越馬銜山,遠道而來擊賊,所為王事。番賊拒城不降,我不得不放火燒城,雖然死者甚眾,不過忠於事而已。大戰已定,當妥善撫綏剩余番兵,埋葬亡者,此為恕於人。等到午後,便就安排士卒滅火,就近安葬城中死去的番兵,祭奠一番,以全王師仁義之名。”

石全彬雖然也自小讀書識字,但不讀詩書春秋,對徐平的話沒有共鳴,只是點了點頭。

徐平也不理會,自去安排軍中雜事,同時讓王凱在四周小山上選擇墳地,安葬這一戰中黨項戰死的亡魂。很多事情,不坐在這個位置上,就很理解。為什麽一邊喊打喊殺,一邊還要安撫人心?一邊高呼仁義道德,一邊手揮屠刀?至剛易折,如果只是鼓勵軍隊進行殺戮,這支軍隊很容易失去靈魂。戰爭的目的不是戰爭,當然也不是消滅戰爭,而是為了實現政治目的。戰爭不是一個哲學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問題。沒有政治紀律進行約束,戰爭便會如脫韁的野馬,最終不知道跑到哪裏去。

一邊要求軍隊作戰堅決,完成軍令不允許有任何猶豫,一邊不住強調政治紀律,講仁義道德,不讓他們成為單純的戰爭機器。在這個年代,徐平不得不這樣做。把軍隊當成野獸,他們就會真地成為野獸,五代時期的軍隊就是例子。驕兵悍卒,他們任意廢立的可不只是皇帝,同樣包括主帥。這個年代,徐平也不可能要求軍隊成為人民軍隊,就只剩下仁義道德來進行約束了。

忠於事而恕於人,是徐平給這支軍隊定下的基本原則。對於戰爭堅決果敢,而對於戰爭中的人,則常懷仁恕之心。沒有對事情的忠,仁就成了婦人之仁,而沒有對人的恕,忠就成了愚忠暴虐。不敢是哪一側,都是軍隊的毒藥。

仗打了,人殺了,臨走最少把屍體掩埋,才能說得過去。

到了午後,賈逵等人換了貼身短布衫,每人背了一大袋水,掃清地上的余灰,從南城門魚貫進了卓羅城。此時大火已經熄滅,但依然熱浪滾滾。由於密不透風,卓羅城墻已經磚化,城裏比城外還熱得多,走不多遠便就覺得喘不過氣來。

賈逵抹了一把額頭的汗珠,對身邊的士卒道:“直娘賊,這城裏熱成這樣,哪裏還會有活人?不說別的,汗不住地流下來,人哪裏能夠熬得住?”

一個士卒道:“虞侯,剛進來的時候我也流汗,不過現在已經住了,想來城裏的人也差不多。火初起來他們流一會汗,時間長了想來就沒有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