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政令分掌(第2/2頁)

杜衍說完,幾位宰執都沒有吭聲。現在勢態已經清楚,徐平改了舊軍制,甚至連兵都不從傳統的沿邊三路招,戰力反而上來了。新軍制有沒有用,已經不需要懷疑。阻止新的軍制推廣的阻力,不再是新軍制好不好,而是三衙舊將同意不同意。

武將不預國政,同樣文臣也不預軍政,樞密院掌的是軍令,真正的軍政是在三衙的手裏。哪怕是地方駐泊禁軍的經略司,掌軍政的也是各個武將兵職,經略司依然是以掌軍令為主。秦鳳路是一個特殊情況,經略司把軍政、軍令合一了。

現在是戰時,朝中的主流意見就是給各路帥臣更大的權限,自然能夠容忍秦鳳路這樣做。就是其他幾路,帥司的權限也是增加的,他們沒有跟秦州那樣軍政、軍令合一,是因為帥臣並沒有管軍政的能力,而不是朝廷不讓他們管。但戰事結事,軍政、軍令應該怎麽分配,如何制衡,依然是要面對的問題。不管是皇帝擔心的帝位穩固,還是文臣出於控制朝廷大政的目的,都不允許軍政、軍令全部由武將掌管,更加不允許合於一個衙門。

在中央層面,樞密院和三衙的格局是不會變的,不管徐平在秦鳳路立下多少功績,中央的軍制改革,還是要在這個大框架下進行。軍制改革,要想推向全國,徐平還要給出一條如何適應樞密院、三衙分掌軍令、軍政的道路,如經略司一樣政、令合一是不可能的。

此時李璋所做的,實際還只限於樞密院對新軍制的適應,三衙並沒有涉及。諸位宰執對新制態度謹慎,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