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交權(第2/2頁)

李璋又道:“天子臨大事予臣下以重權,為免疑慮,而有王翦求封,蕭何自汙,求富貴而安帝王之心。經略起自詩書,進士及第,今握大權在外,既不想惹朝中疑慮,也不想自汙以壞名節,惟有把權交朝廷,在外做事而已。本朝雖然軍政一切總於樞府,實際上還是有分的。經略言,如今是軍政在三衙和地方帥司,軍令出於樞府,而用人之權在陛下。”

趙禎又默默點了點頭,這確實是現在軍制的事實。軍政總於樞府只是泛指,實際上真把軍權幾大塊分開,從太宗之後慢慢演變的現實是軍政在三衙,軍令在樞密院,而人事大權則在帝王,錢糧軍需則在中書,互相牽制。其中的異數就是經略司,隨著戰事越來越長期化,越來越激烈,邊疆帥府的兵權越來越重。宋初從五代傳下來的舊制是以中央禁軍為主,遇有戰事臨時任命主帥,一二年戰事結吏帥臣即解兵權。可面對黨項和契丹,戰事都是綿延數十年,這種制度不得不慢慢演變。邊疆帥臣的脈絡是臨時性的行營總管,到長期性質的都部署司,慢慢成為邊疆長期性的軍事長官。經略司本身不是帥臣,發展演變到現在實際上是武將為帥仗打得太難看,文臣開始侵奪都部署的帥權,最終兼了都部署。如此數職合一的經略使便就成了軍政通管,權責幾乎等於晚唐藩鎮的要職。這種轉變本就是在趙禎當政的時候完成的,他也廢掉了宦官監軍、將從中禦的舊制,他自己倒不是個多疑的人。不過經略使現在的權實在太重,再立幾次大功,肯定會有傳言起來。

李璋道:“經略不想自汙以壞名節,一是深信陛下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再者也是堅信自己可以把軍權交到朝廷來。如若不然,邊路帥臣如果分權,則難以應付戰事。而若是不分權,為安人心便不能久任,同樣不利於戰事。臣這次回京,便是受經略所托,向朝廷交權來了。臣現在的職事要做什麽,其實都在交權這兩個字上。要在其他各種推行秦鳳路的做法,最要害的地方,也是要讓諸路帥司把權交到樞密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