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以打促和

劉六符沉默良久,對徐平道:“相公言事無不可對人言,不知是真是假?”

徐平道:“自然是真。大丈夫行事,就當光明磊落。”

劉六符看著徐平,沉聲問道:“既如此,相公可否對某明言,今兩國是欲和焉?還是欲戰焉?若是欲戰,不必留我在此。強留於我,我固然被後人笑,也有損相公之德。”

徐平大笑:“學士如此問,卻讓我有些難以回答。皆因欲戰欲和,非我一人可定,也非本朝可以說了算的。和與戰,是南北兩朝雙方的事,奈何只是問我?”

“相公一國宰相,稟國政,自然心中有數。和與戰非貴國一方的事是不錯,但你們心裏總有個計較。若是欲戰,則一切求和之言,俱為虛文而已。”

徐平端起酒杯來,沉吟了一會,最後無奈苦笑:“學士,我說一句冒昧的話,你問出這樣的話來,就說明我們於世間的事,於人,於國,看法根本不同。我不是不能答,我是怕我答了之後,學士依然不懂。坦白講,我或許智未足,才疏學淺,便從來不為虛文。”

劉六符拱手:“相公何不試著說來聽聽。在下有不明之處,再行請教就是。”

“兵書有言,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因敵變化才可取勝。若問我欲戰欲和,以我徐平個人來言,自當統大軍,揮師北上,光復故土,才可慰平生之志!”

劉六符聽了,臉上不由變色。沒想到徐平還真是不避諱,把自己心裏想的說出來。

徐平又道:“只是我為宰相,以君命理國政,我個人怎麽想,於國政無關緊要。所以學士問我欲戰欲和,於我徐平講是欲戰,於大宋宰相講是欲和。為何欲和?燕雲之地歸於契丹百余年,心念中原者又有幾人?朝廷治國,當以民心為依歸,那裏百姓欲和,朝廷自然就欲和。此不必問,學士問於國境,燕民是欲歸宋,還是欲在契丹治下即可。燕民之心在南,則必戰,大軍北上,當者為齏粉!此時燕民未有南歸之心,朝廷自然是欲和。”

劉六符聽了這番話,不由怔在那裏。徐平如此說,不但是給出了議和的理由,而且廢掉了誓約萬世不易的可能。民心變了,和約也會就此作廢,宋軍必定北上。

見劉六符神色怪異,徐平道:“兩國立約,雖然對天盟誓,然而天心在民心,終究還是歸到燕民那裏。此話我明白講出來,學士知道,回去告訴國主,不要自誤。”

不只是劉六符,就連一邊坐著的宋朝官員神色也非常精彩,心中各有想法。杜衍和明鎬等人,深知徐平這是說的實話,不含任何權術,這就是宋朝定下來的國策。而富弼和丁度幾個人卻不這麽看,從徐平與趙禎和朝臣商量的時候,他們就認為這是一種策略,只是徐平這人心機深沉,就連自己人也不吐露心底的話,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定下這樣的原則不但是保證了誓約可以隨時撕毀,而且占住了大義。契丹要保證誓約有效,就要讓治下的燕地之民過得去。而契丹對民示恩,有宋朝先前提的這個條件在,那裏的百姓還是會忍不住把這功勞歸於宋朝。怎麽算,都是百利無一害。

徐平沒有任何利弊的考慮,他就真是這樣想的,這樣做的。大道直行似曲,是沒有辦法的事,無法計較。人心是很復雜的,一件事情,如果問起來人人都認為該如何,但實際上真遇到了,卻無人如此做。你真地做了,就會被人背後議論,是不是有什麽其他意圖。

徐平曾經在路上撿到過錢包,裏面除了卡和證件之外,還有兩百多元錢。他把這個錢包交到警察那裏,找到了失主,結果失主是醉酒這後不小心丟的,記不清多少錢了。失主小聲嘀咕一句,好像錢包裏不只這點錢,然後沒說什麽拿著錢包走了。精彩的在後面,不管是處理此事的警察,還是徐平的同事朋友,都認為失主說的是真的,錢包裏面應該有遠多於兩百的錢。徐平把大多數錢拿走了,失主把那些錢當成酬謝,沒有計較。此後一兩個月的時間,不斷有朋友和同事要徐平請客,有了好處讓大家都高興一下,徐平惡心得不行。

這就是人的復雜性,之所以認為這些事情如此做才正確,如拾金昧,是歷史上曾經形成過這種共識,記憶裏這樣於大家更好。現實變了,這個共識就只剩下了虛假的外殼,每個人的內心都不再當一回事。真遇到了,看看沒人就會做出相反的選擇。

對一個政權來說,只要立下規矩,比如拾了之後失主不許追究失物多少,因為撿到者可能不是第一個發現的人,便就可以形成秩序了。沒有規矩,就亂糟糟的,沒人知道該怎麽做是對,怎麽做是錯。但對文明來說,僅僅有規矩是不夠的,而是要形成共識,所有人都認同應該怎麽做,遇到了自然而然那樣做。這是政治高度的不同,對於文明來講,政治要求要高得多。徐平在努力形成這樣一種氛圍,只是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